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67节(1 / 2)

“《宗规》你看了吧?”

朱棣示意朱权坐下,同时询问他对《宗规》的看法。

朱权倒没有那些哥哥弟弟那么暴虐,因此对于《宗规》,他并不怎么上心,也不觉得苛刻。

“人在军中便有军法约束,在民间便有律法约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东西约束,臣弟不觉得《宗规》有什么问题。”

朱权毕竟站在朱高煦那边,既然没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帮朱高煦说好话。

“之前老二说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么想的?”

朱棣询问朱权,朱权闻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么了。

如今瓦剌、鞑靼接二连三的遭受重创,七八年内是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另外,由于北京营造完毕,迁都自然势在必行,因此在大宁城就藩的自己,便成为了可以威胁到京城的存在,毕竟洪武、永乐年间并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即便修建,也多是夯土构建,并不牢固。

朱权手中护卫虽然只有五千多人,但这么短的距离,也能做不少事情了。

朱高煦将朱权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间有居庸关,即便日后宁藩作乱,也不会威胁到北京。

不过相比较朱高煦,朱棣对藩王的防备要更甚,他担心的不是宁藩威胁到京城,而是担心宁藩带着工匠,给草原带去火器的技术。

因此他的询问,多少带着些目的。

朱权了解后,想了想便开口说道:“臣弟如今而立之年,还能上马征战。”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关中、亦或者陇西之地。”

朱权主动提及西北,但朱棣一听又有些不好意思。

西北确实因为民族成份而容易发生叛乱,但那地方之所以容易发生叛乱,主要还是资源不足导致的。

各民族争夺土地资源闹出矛盾,从而引发叛乱。

虽然经过朱高煦内迁数十万色目、蒙古人进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迁徙十余万汉人前往陇西生活,将延安一带陕北百姓迁入关中,但当地的叛乱规模并没有比以前小。

这样资源不足的地方,自然会十分贫瘠。

把靖难、北征都立下功劳的朱权移藩到西北之地,朱棣确实做不出这种事情。

“这件事情……我还是回南京后再做决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护卫返回大宁好好休息,多照顾身体,日后我不一定能来北边看你了。”

朱棣交代着朱权,不忘关心起他的身体。

不过相比较他,朱权反倒更关心朱棣的身体,毕竟他们这一代的前几个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岁的朱棣,毫无疑问是二十多个兄弟里最高寿的存在。

“四哥也要多多注意圣体,臣弟告退。”

朱权叫了一声四哥,这让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摸了摸大胡子,他最终决定把这个锅让给别人背。

“老二,你十七叔这件事,看样子还是得你来办啊……”

春风吹又生

“这就是京城啊……”

十月初,南京城江东门码头上,第一次走出云南的江淮,面对着热闹而又繁华的码头,心中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在码头上,他看到了无数停留的船只和货物,也看到了数以百计的船夫们正在忙碌地搬运货物。

他看见许多在码头摆摊的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也看到了一些商人协商生意。

在这里,即便是码头贩卖力气的力夫,也是穿着得体,不会像在村里一样,赤膊上身。

占地数百亩的码头被水泥抹平,干净整洁,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一些老妇。

江淮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太不真实了,只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中。

跟着队伍,他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些摊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

他看到了一些小贩叫卖着他们的货品,还有许多人站在摊位面前挑选。

江淮也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了看这些摊位上的东西。

他看到了一些精致的饰品,还有一些美丽的绸缎。

“掌事的这匹苏锦多少?”

“三贯一匹。”

顾客与掌事的交谈声,让江淮下意识摸向了自己的腰间。

这次前来南京,他一共带了十五贯钱,几乎是家中能凑出的最大数额。

现在看来,这笔钱放在南京城这样的繁华之地,恐怕并不经花。

一瞬间,江淮的目光便从这些绫罗绸缎上挪开了。

“江生员,走了!”

“噢噢!”

不远处,身穿鸳鸯战袄的一名男子叫唤了一声,江淮这才从繁华中走出,连忙跟了上去。

秋闺已经结束,在昆明府参加乡试的他并没有考中举人,但他也不气馁。

百余名身穿鸳鸯战袄的兵卒将他们这群从云南走出的七十多名学子带出热闹繁华的江东门码头,来到江东门前。

江东门那高四丈余的城墙让这群从滇西之地走出的学子们忍不住仰起头来感叹,那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引得许多来往的人轻笑,惹得众人脸红。

江东门前,数百名身披甲胄,背负火枪的兵卒检查了所有手续,确认没有问题后,便让武官带着江淮他们走入了江东门。

穿过长长的甬道,前方景色豁然开朗。

经过永乐年间的十一年承平,南京的人口日渐增长,就连曾经荒芜的外城,也铺设了宽阔的水泥官道。

官道两侧三丈还高的临街商铺整洁有序,来来往往的人群乌压压一片,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叫卖,光是江东门进出的人流,就足够长街上的商铺们吃饱。

“四人一组,上车!”

前方,武官的叫嚷声将江淮拉回现实,定睛看去,原来是武官已经为他们这群学子租好了马车。

带有转向的四轮马车,无疑让从滇西来的学子们大开眼界。

四轮马车是前些年经过太学研究出来的一项技术,虽说杜仲胶不耐热,但用来包裹车轮并不成问题。

上了马车,上面的稳当让江淮感到新鲜,而他们这辆车的武官也开口道:“这四轮马车有减震器,日后你们进了中学就能学到。”

江淮并不知道减震器是什么,但今日的一切,都让他对未来五年的中学生活感到新鲜。

“我们也是三月初一入学吗?”

一名学子询问,武官闻言则是摇摇头:“你们最多能休息到元宵,元宵之后就得入学学习。”

“当然,这只是第一年才这样,过往你们的学习时间都是三月初到七月初,九月初到腊月末。”

说完这些,武官又与他们说了一些自己了解的中学需要注意事项,众人都认真听着。

简单来说,南京城有江宁、上元两所中学,每所占地数千亩,可容纳上万学子在其中学习生活。

由于占地面积太大,因此它们被安置在太学与大教场北部的外城空地上。

不过在前往这两所中学就读前,他们这些人都得前往内城的应天府衙门报道并登记。

“你们若是要参加科举的乡试,最好还是回昆明府参加,毕竟昆明府是中卷,难度不算大。”

武官提醒一声,但这一声却让江淮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马车穿过莫愁湖,两岸有许许多多的街坊和酒楼,不过由于十六楼的存在,这个时期的秦淮河还没有晚明那么浓重的胭脂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