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體

第676节(2 / 2)

动眼镜,显得十分兴奋,并不觉得机车鸡肋,因为他们已经让蒸汽机车动起来了,剩下的问题只有如何提升效率。

“热效率不足,我估计现在机车的热效率只有不到3,或者更低。”

朱高煦听完了王甫汇报给自己的数据后,果断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他并不会制造蒸汽机,但他记得蒸汽时代蒸汽机的热效率在6~15,二十世纪达到了20~40,就算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热效率似乎也有5~8的程度。

当然,那辆机车的数据也比大明永乐号要好上许多,重量折算为明制后,那大概是机车重七吨半,时速十三里,能牵引十六吨货物,五节车,可乘七十名旅客。

这辆机车被发明后,时隔十一年后,由乔治·斯蒂芬森改进的旅行者号机车拖着三十多节小车厢正式试车,车厢载有四百多名乘客和九十吨货物,以时速二十四公里的速度跑完了四十公里的路程。

五年后,人类开始进入火车时代,各国也因为火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手中实控疆域不断扩大。

熟知这一切的朱高煦和王甫一样,并不觉得当下“龟速”前进的永乐号是鸡肋,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开始。

历史上乔治·斯蒂芬森在少量资助的情况下,就能在十几年时间里帮助英国步入火车时代,那拥有数百万学子的大明朝没有理由会比他更慢。

他们用了十年时间,将这个四百年后才会出现的东西发明出来,也能用十年时间,让大明进入火车时代。

对于三十二岁的朱高煦来说,他很笃定自己还有十二年的时间,毕竟历史上他活到了四十六,而且是非正常死亡。“十年后,我要看到它的数据倍数增长,并且能在大明的官道上疾驰。”

朱高煦看向王甫,王甫却作揖道:“殿下放心,臣等已经有了眉目,只需要三年时间,数据就能倍数增长,最多二十年时间,就能让永乐号达到您的预期。”

王甫作为研究这方面的博士,自然看过朱高煦给出的课题,以及课题中预期的数据。

朱高煦在永乐二年给出了大明所需蒸汽机车的预期数据,即最高时速一百五十里,满载时速七十里、载重二百吨,载客五百人。

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大明许多疆域都能得到巩固。

算上休息,顶多七天,南京就可以将江南的兵力投送到哈密,十天就能投送到伊犁河谷。

如果从北京出发,那时间还能更短,更重要的是,能将江南的物资运送到漠北地区,而这是解决游牧民族问题的保证。

以明军的实力,只需要两万人就可以控制整个漠北,而两万人的物资,只需要这样数据的火车出发五十六次,就能满足全年补给。

“这就是火车?”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忽的,熟悉的声音在朱高煦身后响起,那声音中带着丝诧异,紧接着就是张玉他们的唱礼声。

朱高煦与王甫回头看去,果然见到了朱棣、朱瞻壑以及王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