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81节(1 / 2)

白天四十度就算了,晚上居然还能三十多度。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大人小孩全都躺在地板上,把瓷地板都给睡热了。

“唉,你们那个时候至少有空调,我们现在,恐怕到老夫死的时候,都没空调吹咯。”

晏殊叹了口气。

“老人吹空调吹多了会生病。”

赵骏随口敷衍了他几句。

曾公亮把一些他做好的公文批示拿过来放在他桌子上。

政制院的政治生态以赵骏为首。

全国各地以及各部的重要公文上交到政制院,由政制院进行批阅。

但这些事情肯定不是赵骏一个人就能搞定的,所以每个宰相除了负责各部门的事情以外,也要进行劄子批示。

做出决定的劄子最后汇总到赵骏这里,赵骏看完了宰相们的处理方式,没什么问题就下发出去。

如果有问题他自己改,其余宰相有异议的话,就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拿出个章程。

基本上除非赵骏一意孤行,否则的话主要还是以大家议论为主。但如果赵骏真的一意孤行的话,那么即便闹到赵祯那也没用。

他一个人说了算,只是看他愿不愿意行使这样的权力而已。

赵骏接过曾公亮批示后的公文,每本大致扫了一眼,曾公亮还在旁边解说道:“这是火器司的报告,要汴梁钢铁厂建两条落后的生产线。”

“建吧。”

赵骏挠挠头。

之前落后的生产线其实并没有拆。

但新的技术成熟之后,落后生产线就没有用了,扔在那生锈。

不过技术和产业工人还在,以前的那种大炮管、小炮管还有燧发枪的枪管应该还是能做出来。

这样加上米尼弹与实心弹的生产线,就能组成完整的一战前那种落后的枪炮工业流程。

谁能想到在已经拥有了无烟火药,堪比二战时期枪炮技术的大宋,还得去造一战前的那种老古董呢?

“这是火器司的另外一份报告,已经研制出了机关枪、左轮枪等新式武器的图纸,火器司那边希望能够发到钢铁厂去打造。”

“让他们去试试吧。”

“然后就是工商部今年上报过来的数据,他们希望略微下调一下酒税,现在粮食太多,多酿酒也能有助于税收。”

“那让他们自己确定个章程吧。”

“嗯,工部那边也奏了一些地方工程汇报,都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让工部派人去看看,确定方案,保证万无一失,计算好方案需要多少钱,再找各大企业投标。”

“是,还有户部这边”

曾公亮把自己份内的公务一一向赵骏汇报。

诸多宰相自然是有分工的。

朝廷目前有五十多个部,一级部门十六个,二级部门和三级部门加一起差不多三十余个。    而宰相则有十二个,基本上每个人要管理三至四个部门,分管的部门往往是自己在当上宰相之前担任的部门职务。

比如曾公亮曾经做过火器司知司,早年干过酒务,管过商税院,做过工部郎中,然后是民政部侍郎,最后在户部尚书的位置被任命为宰相。

所以他目前主要做火器司、工商部、工部、户部等工作。

其余人也差不多,像夏竦现在主管财政部,也兼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等。

皆因他以前判集贤院时修过典籍,担任青州安抚使时搞过工程,在三司时做过副使,最后于财政部尚书担任宰相。

因而诸多宰相分工明确,各有自己份内擅长的事情,也不至于出现外行指点内行,批阅过的劄子也由赵骏总管,有意外也能大家一起讨论。

这套政治体系衍生出了一个相当靠谱和高效的行政。

只是这是因为赵骏作为政治强人被所有宰相信服,围绕着他才能完美地运行这套体系,如果继任者威望不足,就很容易出现扯皮和分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好在赵骏今年刚满四十岁,还有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目前并不是主要矛盾。

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国家工业积累,让大宋的国力迅速膨胀起来,膨胀到一个哪怕是发展停滞,也让全世界追赶百年都不一定追上的速度。

至于外部矛盾,基本上可以无需理会。

曾公亮把今天的公务汇报结束,回到了自己座位上,收拾收拾就去了下面各部准备去巡查。

这也是个制度。

今天的公务处理了,如果没有到下班时间,那就出去走动走动,总归是比坐在政制院里稍微舒服点。

“汉龙,统计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报告也交过来了,你看看。”

晏殊将手里的公文递了过去。

他之前也做过户部尚书,但户部分出民政部和户部,他主管民政部,其它还有统计部、礼部等等。

赵骏翻了翻统计部上交的数据。

就听到晏殊说道:“自从去年钢铁产量超过五百万吨以后,今年的目标就是继续翻倍,武安钢铁厂和唐山钢铁厂又大量增加产能。”

“去年下半年,他们光工人就招了五千多人,今年上半年还在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做到今年年产能八百万吨。”

“还有其它各地钢铁行业也在迅猛发展,我估计今年超过一千万吨应该轻轻松松,甚至能达到一千二百万吨以上也说不定。”

他首先说的是钢铁产能,自从钢铁技术得到发展以来,通过新式炼钢法,产能每年都在提升。

由于钢铁的性能卓越,迅速推向市场,大量的钢铁甚至都没有流入民间,而是被各大钢铁厂附近新建的各种钢铁加工厂给吸纳。

造成的结果就是供不应求,钢铁厂作为国营企业不断盈利,那自然就能不断扩大产能,提高产量。

这一点与我国后世钢铁厂常年亏损还是有很大区别。

毕竟后世我国前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国内没有形成商品市场,钢铁厂属于纯粹的服务行业,缺少盈利自然难以壮大。

如今大宋本身国内市场就庞大,一亿多人的人口需求旺盛,加上生产力繁荣,经济发达,钱荒的问题解决之后,百姓只会愈发富裕。

对于各种钢铁制品的需求自然也就上来,更何况朝廷也需要大量的钢铁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要还不能大量盈利,再继续扩大产能规模,那才叫怪事。

“嗯。”

听到晏殊的话,赵骏翻了翻公文,说道:“稳扎稳打,追求效率,钢铁产业发展过快不好,产能太多,市场一时间吃不下,大量的废弃钢材就只能囤积着生锈。过慢也不行,到处都要钢铁建设,造成钢铁价格大涨,影响民生和朝廷的建设速度。现在这样就最好,刚好能满足效率。不过我认为从明年开始,就要再次扩大产能规模,从一千万吨级别,暴涨到至少五千万吨级以上才行。”

“这么快?”

晏殊惊讶。

庆历十一年的时候产能才二百万吨,去年到五百万吨就已经是翻了25倍。

今年翻25倍那差不多就是1200多万吨,结果到明年居然要达到5000万吨以上,这是直接要翻4倍的节奏啊。

“嗯。”

赵骏点点头道:“每年翻一倍的发展速度是因为以前大宋的国力发展和gdp增速就这么大,翻太多没意义。但从今年开始,咱们的增速要爆发性增长了,自然要跟上节奏才行。”

“是了,以前咱们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