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esp;&esp;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
&esp;&esp;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
&esp;&esp;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
&esp;&esp;“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
&esp;&esp;“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
&esp;&esp;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官又何妨?”
&esp;&esp;“设立大明博物院,让工匠们去博物院担任官吏。”
&esp;&esp;“有了官身,就不用担心工匠流失问题。”
&esp;&esp;“同时,还能命工匠们收集百工技艺,整理成书籍保存。”
&esp;&esp;“就算有工匠流失,也可以用书里的知识,重新培养新的工匠。”
&esp;&esp;“没有了后顾之忧,工匠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工具,提高生产力。”
&esp;&esp;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匠官?博物院?很难啊,这是在挑战文官的底线。”
&esp;&esp;朱雄英嗤之以鼻的道:“底线?元朝时期的那一封降表,将他们的底裤都露出来了,哪来的底线。”
&esp;&esp;“不过是因为提高工匠的地位,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esp;&esp;“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人就需要剥皮萱草来治一治。”
&esp;&esp;看着杀气腾腾的孙子,朱元璋非常的开心。
&esp;&esp;他就怕孙子成了文官嘴里的‘仁’君。
&esp;&esp;现在看来,这孙子像咱啊。
&esp;&esp;只不过他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所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
&esp;&esp;不知道那些吹捧他仁圣的读书人,了解他的真正为人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esp;&esp;想来会很精彩的。
&esp;&esp;想到这里,朱元璋颔首道:“好,咱答应了。”
&esp;&esp;“不过这件事情你不能出面,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与你有关。”
&esp;&esp;朱雄英自然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出现裂痕。
&esp;&esp;“谢皇爷爷,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