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5节(2 / 2)

五千万人民团结起来,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打败了所有强敌,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

&esp;&esp;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统治阶级身上。

&esp;&esp;只是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将责任推给百姓罢了。

&esp;&esp;朱雄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自然是认同他的观点的:

&esp;&esp;“所以你才会提议编写《华夏简史》,让世人知道华夏的历史,从而产生族群认同感。”

&esp;&esp;陈景恪叹道:“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真正能看到这本书的又有几人?”

&esp;&esp;朱雄英嘴巴张了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esp;&esp;这其实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esp;&esp;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esp;&esp;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以做到,更在于朱元璋和朱标的犹豫。

&esp;&esp;他们习惯了愚民政策。

&esp;&esp;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将所有问题都简化了。

&esp;&esp;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

&esp;&esp;一旦开启民智,一旦百姓学会问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esp;&esp;统治阶级是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的。

&esp;&esp;包括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例外。

&esp;&esp;甚至就连朱雄英内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虑。

&esp;&esp;愚民政策那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冒险开启民智?

&esp;&esp;不是多此一举吗?

&esp;&esp;陈景恪继续说道:“如果大明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这一隅之地称王称霸,愚民政策确实很好用。”

&esp;&esp;“若我们想走出去,想与世界列国争雄,就必须要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

&esp;&esp;“否则大明还有什么值得百姓留恋的呢?”

&esp;&esp;“如果他们掌握有一技之长,还有机会成为他国君主的座上宾。”

&esp;&esp;“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还要回到大明?”

&esp;&esp;“到时候大明的人才就会为列国所用,来和大明争锋。”

&esp;&esp;朱雄英眉头一挑,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esp;&esp;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标不一样的地方,从小接受陈景恪的教导,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esp;&esp;尤其是帝国计划的提出,让他的理想有了切实的目标。

&esp;&esp;只要是对帝国计划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去做。

&esp;&esp;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听进去了,心中一喜继续说道:

&esp;&esp;“帝国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必须要打好基础。”

&esp;&esp;“陛下当政期间,以解决边患为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