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3节(1 / 2)

&esp;&esp;说句毫不客气的话,对于大多数农家来说,视牲口如亲人。

&esp;&esp;每一头能劳作的牲口,那都是家里的宝贝。

&esp;&esp;驴能驮运、能耕田、还能骑,而且耐性好、不容易生病,寿命还长。

&esp;&esp;除了力气小了一点,别的可以说完美。

&esp;&esp;尤其是适合他们当前的情况——长途跋涉。

&esp;&esp;有了它就可以携带更多东西,自己走累了,还能短距离骑行一会儿。

&esp;&esp;只是想一想,他们就觉得妙不可言。

&esp;&esp;之前的颓废疲惫,也一扫而空。

&esp;&esp;看着这一幕,窦大冲再次感慨,朝廷真的是将一切都算到了。

&esp;&esp;虽然是低级军官,可也听到了不少消息。

&esp;&esp;比如朝廷早在前年就开始采购毛驴,放在张掖的霍去病马场养着。

&esp;&esp;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将驴分给大家?而不是在陕西就分给大家?

&esp;&esp;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霍去病马场在这里,更大的原因,是已经算到了长途跋涉会让百姓变得疲惫颓废。

&esp;&esp;在这个时候将牲口发给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刺激。

&esp;&esp;有了驴代步,接下来的路会更好走。

&esp;&esp;每天二十里乃至三十里都不是什么问题。

&esp;&esp;而且,为什么朝廷准备的毛驴,而不是骡马牛?

&esp;&esp;除了以上的优点之外,恐怕更大的原因是驴的食量小、食性杂、不挑食。

&esp;&esp;走在路上时不时扯把草,都能将它喂饱,省去了寻找草料的麻烦。

&esp;&esp;朝廷有能人啊。

&esp;&esp;就是不知道这套计划是哪个大佬做的,竟如此面面俱到。

&esp;&esp;百姓们可不懂他的感慨,兴奋的拿着竹签,把属于自己的毛驴领了回来。

&esp;&esp;苟飞跃领到了一头青灰色的母驴。

&esp;&esp;他牵着驴跟在众人后面,心里已经在想着爷爷看到驴,肯定会很开心的。

&esp;&esp;有懂牲口的检查了一下,这些毛驴都是一到三岁龄,正好刚成年可以用来劳作。

&esp;&esp;以驴的寿命来算,至少能为他们劳作十五六年,照顾的好能劳作二十年左右。

&esp;&esp;这更是惊喜中的惊喜。

&esp;&esp;这还不算完,领到驴之后,又在另一处地方领了一袋子青豆。

&esp;&esp;“这些青豆是用来给驴补膘的。”

&esp;&esp;“草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只喂草,草料不足的时候就适量喂一点青豆。”

&esp;&esp;“不要喂太多,捧上一捧就够了。”

&esp;&esp;“别小看这一袋子青豆,它能让你们的驴多走千八百里路。”

&esp;&esp;事实上,这是喂养军马的方式。

&esp;&esp;骑兵都会随身携带青豆、黑豆之类的,用来给马补充营养。

&esp;&esp;朝廷也是考虑到他们要长途跋涉,才会额外配了一袋青豆。

&esp;&esp;合理使用,能让驴多走千里路,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esp;&esp;而且这并不是唯一一次补给。

&esp;&esp;在后续的的补给点,比如敦煌、高昌等战略要地,还会再次给他们补充各种补给。

&esp;&esp;确保他们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esp;&esp;当一群人牵着驴回到临时营地,百姓们是如何开心的可想而知。

&esp;&esp;苟不凡不停的抚摸这头驴,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esp;&esp;小溪也同样非常开心。

&esp;&esp;日本缺少男人,很多苦力活都得她们女人上。

&esp;&esp;她从记事起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年龄大一点就开始干体力活。

&esp;&esp;最近这两年,她甚至要帮家里拉犁耕地。

&esp;&esp;那时候她就非常羡慕邻居家有头牛,可以不用人拉犁。

&esp;&esp;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家也能有一头。

&esp;&esp;没想到刚来大明没多久,就获得了属于自己家的牲口。

&esp;&esp;免费给百姓分牲口,大明果然富庶啊。

&esp;&esp;有了驴,压抑的氛围一扫而空,大家再次恢复了活力。

&esp;&esp;休息了两天之后再次启程。

&esp;&esp;行李之类的让驴驮着,大家轻装上阵果然更加轻松。

&esp;&esp;当然,也有人舍不得让驴太辛苦,继续自己背着行李。

&esp;&esp;其中就有苟不凡,他实在心疼牲口。

&esp;&esp;还是窦大冲等人看不下去,呵斥一番才给自己减了负。

&esp;&esp;有了驴,确实减轻了大家的负担,赶路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esp;&esp;当天就走出了二十里的距离,大家还都没觉得累。

&esp;&esp;这更是让窦大冲等人感到高兴。

&esp;&esp;现在他们终于有信心,在年底到达目的地了。

&esp;&esp;接下来几天他们又试着提速,当天走出了二十五里,大家才感到疲惫。

&esp;&esp;于是大家就决定,暂时将每天的行进速度定在二十五里。

&esp;&esp;因为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esp;&esp;走在路上,碰到有草大家就会去割上一些,边走边喂。

&esp;&esp;为了割草不少人之间发生了矛盾。

&esp;&esp;以至于官吏们不得不出面,给大家编好号,确定谁先割谁后割,才将事情给解决。

&esp;&esp;就这样,五十天后他们到达敦煌。

&esp;&esp;正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和玉门关都在这里。

&esp;&esp;队伍在这里休整了足足三天,才再次出发,几日后正式走出玉门关。

&esp;&esp;接下来的路越来越荒凉,天气也越来越炎热。

&esp;&esp;大部队也调整了赶路的时间,不再是昼行夜伏,而是黎明就出发,中午十一点左右歇息。

&esp;&esp;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再次出发,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歇息。

&esp;&esp;又用了两个月,他们才到达传说中的高昌。

&esp;&esp;时间已经到了七月底,天气最是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