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唐天将军 第27节(1 / 2)

&esp;&esp;樊衡猛劲横扫,李瑄预料他的动作,侧枪格挡。

&esp;&esp;势大力沉的一击,撞在李瑄的枪杆上,不起波澜。

&esp;&esp;而李瑄手臂一震,樊衡只觉得一股巨力贯身,他身体倾斜,一个趔趄,差点摔落马下。

&esp;&esp;还好两马迅速错过。

&esp;&esp;马匹奔跑数十丈后,两人再次调转马头,向对方冲去。

&esp;&esp;感觉到手掌发麻,樊衡暗道好大的力气,遂双目凝重。

&esp;&esp;李瑄也测试出樊衡的力量。

&esp;&esp;远远不如他。

&esp;&esp;这一次,他主动出击。

&esp;&esp;双马再撞,李瑄持枪直刺。

&esp;&esp;樊衡也同时刺向李瑄。

&esp;&esp;但李瑄手臂更长,力气更大,出枪更迅速。

&esp;&esp;“砰!”

&esp;&esp;樊衡的枪还未碰到李瑄,就被李瑄精准地点在护心镜上。

&esp;&esp;巨力横贯,樊衡不受控制地从马上摔落。

&esp;&esp;观者哗然!

&esp;&esp;膂力过人,一向勇猛的右龙武将军,竟被不着寸甲的李瑄,两个回合挑下马。

&esp;&esp;如果李瑄用的是有枪头的真枪,很可能一下刺中樊衡的要害。

&esp;&esp;“吁……”

&esp;&esp;李瑄勒马,回到落地的樊衡身边,并下马搀扶樊衡:“将军是否伤着?”

&esp;&esp;樊衡好歹也是龙武将军,当众被两回合挑下马,心中羞愧。

&esp;&esp;他虽然已至中年,但身强体壮,又着甲,并没有摔伤。

&esp;&esp;在李隆基召李瑄到来的时候,樊衡自恃勇力,毛遂自荐来验证李瑄的武力,并未想到自己会败。

&esp;&esp;李瑄看樊衡沉默不语,又不像伤着,故不再多问。

&esp;&esp;一众羽林卫飞跑至樊衡身边,代替李瑄搀扶。

&esp;&esp;他们一行人来到亭前,听候李隆基的指示。

&esp;&esp;“七郎勇武过人。然不着甲而冲击,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战场之上,一定不可以这样。”

&esp;&esp;李隆基夸赞李瑄的同时,向李瑄责备。

&esp;&esp;他心中犹豫,要不要将年少气盛的李瑄放置在边疆?

&esp;&esp;相比之下,杨玉环对这种打斗没有概念,只怕伤着李瑄。

&esp;&esp;她喜欢看箭术“表演”。

&esp;&esp;“臣正是少壮,又得将军承让,侥幸获胜。臣定谨记圣人教诲,今后在战场上,必披甲胄。”

&esp;&esp;李瑄拱手一礼后,又对樊衡一礼,保留樊衡的面子。

&esp;&esp;这让樊衡更加惭愧,他向李隆基拱手说道:“七郎神勇,若关张在世,臣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esp;&esp;“樊衡将军不必自责,名将问世,总是要惊艳世人。”

&esp;&esp;李隆基心知樊衡的武力和忠诚,不会因此责怪樊衡。

&esp;&esp;经此切磋,他对李瑄的勇武更看重。

&esp;&esp;安排樊衡下去休息后,李隆基带李瑄到沉香亭。

&esp;&esp;沉香亭周围,尽是盛开的牡丹。

&esp;&esp;花团锦簇,香气迷人。

&esp;&esp;来到沉香亭的二楼,可以一望周围的繁花似锦。

&esp;&esp;这是平时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饮酒赏花之所。

&esp;&esp;能在这里召见李瑄,代表李隆基对李瑄的喜爱。

&esp;&esp;聪慧的杨玉环知道李隆基要与李瑄讨论军政,便带着宫女来到牡丹园赏花。

&esp;&esp;她所过之处,花朵好像因害羞卷起花瓣。

&esp;&esp;牡丹园中,万花竞美,她就如万花丛中的一朵,姹紫嫣红。

&esp;&esp;第20章 皇帝问策

&esp;&esp;“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信安王,他老得下不来床了。唐初的时候,我宗室有孝恭、道宗等名将,威震天下。现在只剩下信安王,也即将离我而去。”

&esp;&esp;李隆基示意李瑄落座后,动情地向李瑄说道。

&esp;&esp;他口中的信安王,名李祎。是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

&esp;&esp;在开元年间,李祎由文至武,任陇西节度使,千里奔袭,以极小的代价,拿下唐、吐蕃边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对吐蕃的战略主动,反守为攻。

&esp;&esp;后又大破奚、契丹,功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esp;&esp;若论对大唐的战略贡献,李祎在当代仅次于王忠嗣。

&esp;&esp;“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为圣人开疆万里。”

&esp;&esp;李瑄向李隆基表达心迹,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esp;&esp;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现信安王李祎那样的名将。

&esp;&esp;李瑄本不想穷兵黩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esp;&esp;王忠嗣在几年后是怎么失势的?

&esp;&esp;阻挠边功!

&esp;&esp;谁敢在这个时候说出“铸剑为犁”,李隆基一定会将其撵出长安。

&esp;&esp;李瑄想要掌权,一定要贯彻李隆基的意志。

&esp;&esp;“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绩,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冲风之末,不远矣!”

&esp;&esp;说这话的时候,代表李隆基已经开始考验李瑄的武略、眼界。

&esp;&esp;“圣人英明,突厥汗国覆灭已是时间问题。然草原诸部,回纥最强,麾下控弦之士十万,制度分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果决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们必然会尽拥匈奴故地,成为草原新霸主。”

&esp;&esp;李瑄微微思考后,向李隆基回答道。

&esp;&esp;“七郎真有远见!”

&esp;&esp;李隆基惊讶,因为李瑄的话,与王忠嗣上书几乎一致。

&esp;&esp;王忠嗣也认为,拔悉密和葛逻禄不足与回纥争锋,如果灭掉突厥,回纥会尽拥匈奴故地。

&esp;&esp;“七郎觉得要如何去做?可畅所欲言,不必顾忌。”李隆基又问策于李瑄。

&esp;&esp;“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当今大敌为反复无常的吐蕃,和变数横生的西域。国家虽然兴盛,然树敌太多,并非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