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41章(1 / 1)

&esp;&esp;“嗯。”提到这个,姜竹就兴奋了,“开始了,现在还在砍树,然后搬石头,再平地,填土。我觉得,能行。”

&esp;&esp;“嗯?”沈青越意外,姜竹可很少会说这种话,“能行?”

&esp;&esp;“嗯!”姜竹眼睛亮晶晶的,“其实和我们菜园子差不多。山上能开菜园子,弄平了,肯定也能种别的。”

&esp;&esp;沈青越愣了愣,笑了。

&esp;&esp;倒也是。

&esp;&esp;姜竹家房子盖在这儿一是因为旁边有山泉,二就是因为这里比较平坦了。

&esp;&esp;只要有土,有水,水土不流失,温度足够,别人家阳台弄个泡沫箱子也能种菜。

&esp;&esp;他们山上不缺水,姜竹家菜园子长得也还行,证明温度是够的,只要把山脚平一平,管他是不是梯田呢,耐寒的作物肯定能种。

&esp;&esp;“那两座山加一起,都没这儿大。”姜竹语气带着点儿骄傲和显摆。

&esp;&esp;“呦呵,”沈青越直乐,“那是。”

&esp;&esp;一座山就挡了一个村子进山的路呢,要不然满村子人都爱上他们家山上薅野菜挖竹笋。

&esp;&esp;“来,让我们提前恭喜即将成为姜家村头号地主的姜竹小师傅,请问你对成为头号地主有什么感想?”

&esp;&esp;姜竹傻笑,“没有感想。”

&esp;&esp;就是想一想就挺开心的。

&esp;&esp;到时候他就有地了。

&esp;&esp;也更有钱了。

&esp;&esp;沈青越:“要不然,送我两亩地?让我落个籍?”

&esp;&esp;“嗯!十亩也行。”

&esp;&esp;“我就值十亩地啊?”

&esp;&esp;“那……一百亩。”

&esp;&esp;“收一收,收一收,我都不知道一百亩有多大。”

&esp;&esp;“我也不知道。”

&esp;&esp;两人对望,一起傻乐。

&esp;&esp;沈青越笑得差点儿岔气,“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咱俩开荒,一百亩说不定得干一百年?”

&esp;&esp;姜竹:“没有。”

&esp;&esp;沈青越:“那你想过上哪儿雇人,要花多少钱吗?”

&esp;&esp;姜竹:“没有。”

&esp;&esp;沈青越吹个口哨,“不错,我就欣赏这种有难度的梦想。”

&esp;&esp;第67章 开源(二更)

&esp;&esp;一百亩的梦想也不是完全没戏。

&esp;&esp;村里就有现成的劳动力, 还不用管饭,给工钱就行。

&esp;&esp;按照他们这儿的行情,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天工钱在五十文到八十文,抢收的时候能干的青壮年一天有六十到七十文,若是雇人的人家比较大方,最高能给到八十文。

&esp;&esp;年纪稍大或者干活儿不那么利落的,则是一天五十文到六十文。

&esp;&esp;不过抢收一共也干不了几天,短工向来要贵一些。

&esp;&esp;他们在本村雇人, 且是长期,工钱大概在青壮一天五十文,非青壮一天四十文就能雇到人。

&esp;&esp;并且也不用担心磨洋工的问题,只要放话出去, 谁开荒出来的地优先佃给谁家种,说不定家里没多少田的人家还会自愿加班, 争取能早点儿种上。

&esp;&esp;沈青越干脆在自己的日程里加上了每天到村子里八卦的时间。

&esp;&esp;村子里的人对他还是挺好奇的。

&esp;&esp;天天上山的小孩儿们嘴里经常挂着沈先生, 但挂的不是沈青越画的画好看, 就是沈先生讲的故事有意思, 要么就是沈先生表扬了谁, 分零食给谁, 或者每个草市必有的固定项目, 沈先生赚了好多钱。

&esp;&esp;再有, 就是沈先生不会做饭、沈先生不会洗衣服、沈先生怕虫子, 沈先生怕老鼠, 沈先生怕蛇……

&esp;&esp;再再有, 就是在山上交菜、交药材,接孩子、送孩子,和沈青越有过交集的大娘大婶们对他的评价——沈先生真好看。

&esp;&esp;再多的, 就没什么了。

&esp;&esp;一点儿都满足不了村里人的八卦之心。

&esp;&esp;尤其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爬不上山的老头老太太们。

&esp;&esp;他们中有很多一辈子没进过县城,人生的活动范围就是本村和走亲戚能到的村。

&esp;&esp;男人们好歹还能赶赶草市,去码头干活,女人们,很多人最远的范围不是娘家,就是到山阳镇。

&esp;&esp;一辈子认识的也就那么些人,加起来可能还没沈青越的中学人多。

&esp;&esp;他一下山,马上就引起了村里老太太们的注意。

&esp;&esp;外边来的,新鲜,年轻,好看的小伙子。

&esp;&esp;谁不想多看几眼?

&esp;&esp;树荫下编草鞋、编扇子的老太太们和纳凉聊天的老头们见他闲溜达,都乐呵呵和他搭话。

&esp;&esp;沈青越拐个小弯过来,混到了一个厚墩墩的麦秸绳编的坐垫儿。

&esp;&esp;半天过去,全村人都知道了沈先生现在不考虑人生大事,没有成亲找对象的打算。

&esp;&esp;等他们八卦够了,沈青越也开始问起村里各家田地的情况。

&esp;&esp;这一问可把大伙儿问得唉声叹气的。

&esp;&esp;他们这儿地少,精耕细作,一年一亩地能收三石多粮食。遇到好年景就多点儿,伺候好了说不定能有四石,遇到坏年景,能落两石就不错,说不定还会颗粒无收。

&esp;&esp;大虞从建国到现在,已经近二百年,别处他们不清楚,但是山阳镇和附近几个挨着山的镇都是地少人稠。

&esp;&esp;他们村里,家境好的,一家能有二三十亩地,家境差点儿的,一家就四五亩,仅够个温饱。

&esp;&esp;若是一家连三亩田都没有,那就要挨饿了。

&esp;&esp;姓姜的人家基本都是种地的,有当年祖上搬迁过来时买的,也有定居下来后一点点开荒开出来的。

&esp;&esp;而姓江的,大多还是靠山吃山,每家都没多少地。

&esp;&esp;只不过茶园流行起来后,宝峰县有钱人家都快把山买光了,打猎都快没地方打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