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简化,现在印刷匠大致有了一些思路,即按谢双瑶的要求,挑选出三千常用字来制作整体字模,而将其余的复杂用字以部首分解,进行小字模的浇筑——这个思路从前不是没有印刷工匠提出,但由于合金字模过于坚硬,无法雕刻只能浇筑,一般的炉子没有这个高温,直到他们来到买活军这里,买活军有高炉,也有焦炭,炉温不再是问题,这才有了浇筑部首字模,在框中加以装填,以此来组合复杂字的办法。
&esp;&esp;在这方面,谢双瑶的帮助几乎是零,说实话,买活军能整出高炉都不容易,完全是屡败屡战的结果,楚大财都快把《巴铁手工使用高炉炼铁技术大批量铸造工件》这种视频逐帧背诵下来了,经过不断的试验最终这才整出了在本地行之有效的高炉。谢双瑶的资料库里并没有中国印刷术的发展什么的,所以她也完全不知道部首字模能不能行得通。她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利用《通用汉字规范表》,把其中的一级字表都铸模肯定是不会有错的,基本也就足够满足日常所用了。
&esp;&esp;报纸快可以搞出来了,而且很明显并不会出现民间报纸林立的局面,都不用买活军特意的限制,首先能整出一整套铜活字的印坊就不会多。连朝廷的邸报目前都不是手抄就是雕版,别处就更不必说了,日报、周报这种大范围发行的报纸,将只有买活军一家经营,而这在宣传政策、凝聚人心上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必说了。谢双瑶在报纸这个词上重重地画了两道线,又打开电脑,找到金逢春的档案表格,记下一笔。
&esp;&esp;‘自主意识强,厚黑学几乎无造诣,不能主动为上级分担困难并卖人情,手腕还嫌僵硬,还需要在艰苦岗位上多锻炼’。
&esp;&esp;她顺便给今天与会的干部都增添了些备注,这才关掉文档,拧开保温杯喝了口茶水,打从喉咙深处发出加班社畜的叹息,毅然新建了个空白文档。
&esp;&esp;“我们不用很累很麻烦就可以成佛……呸呸呸!”她不由自主地打出了这么个标题,又很快控制住自己将其删除,改为:“我们只需要通过学习如下知识便可以修来世、修乐果、修仙身。”
&esp;&esp;“知识科目如下:《理论与应用数学》、《理论与应用物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统计学》、《理论与应用化学》、《理论与应用力学》……”
&esp;&esp;第109章 确田风波(上)
&esp;&esp;“喂, 听说了吗?泉村那里在搞新的田契了!”
&esp;&esp;“什么新田契?”
&esp;&esp;这些年,人们嘴里时常谈着天候,但却也渐渐地接受了天候的变化,冬日更冷, 夏日却因此更热了, 降水万幸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稻子就像是杂草一样,肆意地在炎热的气候中疯长, 而沿海的渔夫们也比从前更虔诚地敬拜着妈祖天妃, 因为夏日里的飓风显然是比前些年要增多了, 规模也更大。他们只能通过祈求天妃的保佑来获取一丝心安, 随后毅然踏上在自然伟力面前渺小无助的小渔船, 冲向喜怒无常的大海。
&esp;&esp;农户们亦是抓紧了一切的功夫学习新知识——热的时候更热,但一年总的温暖天数在下降, 双季稻看来是真的种不了了,这些农户几代人都没有种过冬小麦, 如果不学习, 那么一旦若是今年遭了灾,哪怕是在六姐治下的好日子里, 他们也极有可能欠债、饿死。
&esp;&esp;人的脑筋就像是机器,一旦开动了是不会轻易停下的, 这一代农民们既然能在越发艰难的世道中存活下来,还掌着家业,多少也有几分精明,他们享受到了学习和交流的好处——沉甸甸的稻谷、小麦, 黄橙橙的大豆、绿油油的菠菜、黑兮兮肥嘟嘟的猪苗, 这些都是让人心情愉快的好东西, 也就跟着养成了交流的习惯,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的消息漫不经心。
&esp;&esp;田契尤其是众人都十分关切的东西,因为现如今所有的田契,按道理来说都在法理上失去了效用——这些农民们时常能听到吏目的呵斥,“人都是六姐的,你们就是六姐的奴才!你们的儿女自然是六姐的家生子!什么时候奴才能做家生子的主了”,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活死人身份是有很大的自觉的,既然奴才不能做子女的主,那么奴才又能不能拥有自己的田呢?
&esp;&esp;似乎也是不太能的,在这方面的权益处于一个很暧昧的区间,迄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买活军的确给他们田种,但却又不许他们自由地买卖这些田地,而且也不许他们无限制地占有田地,买活军宁可出钱让他们开垦荒田,分给新的农户居住,也不愿意像从前那样,用奖励所有权的方式来鼓励农户们重开荒田。
&esp;&esp;既然如此,这新田契一说也就尤为引人关切了,这天傍晚,村长更是敲响了系在社树下头的小钟——这黄铜钟也是近一年来才添置的,是作为日子好过了的证据,若是以往,村里的盈余可不够置办这么一件铜器的,而且谁也不会把它挂在树上,这不是找偷么?
&esp;&esp;村民们都猜到这件事或许和田契有关,很快就聚了过来,三三两两地团着,议论着自己得到的消息,村长则抓紧时间吃着他的晚饭——一会人到齐了,村民们可一边吃饭一边听他说,他则非得吃饱了,说话声音才能洪亮些。
&esp;&esp;已是到了六月里,但天气还没有入三伏,按照经验来说,最热的日子还在后头——这是敏朝历书的老问题了,现在黄历上记载的节气和天候,和现实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差别,一般说来,都是四月中插秧,但农民们以自己的经验和体感温度,还有田老爷的教导来看,现在历书上的四月,天气尚还不稳定,到了五月初才是插秧的好时候。
&esp;&esp;这到底是历书完全不准了,还是天候的变化太过异常,农民们是说不清楚的,他们也不知道‘乱天候’恰恰是史书上王朝气数将尽的征兆,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前天气热起来至少还有个过渡,但现在时常是一日之间,便是陡然从冬入夏,让人实在拿捏不好该穿什么衣裳。
&esp;&esp;就说今年,三月里还会结厚霜,一看就知道今年果然种不了早稻,而四月中仿佛可以下田插秧了,似乎当时才刚开始育秧的众人又错过了农时,可四月末又来了一场狠狠的倒春寒,这就让众人对田老爷的判断更服膺了——倘若早插秧,这场倒春寒下来,今年减产五成那都是少的。
&esp;&esp;又譬如此刻,虽还没入三伏,但天气实在已经很热了,农户们都穿着棉布的背心,露着黝黑的胳膊和胸膛,或站或蹲,啜饮着碗中的浓粥——一个壮汉若是放开了肚子,一顿吃一斤米都是能吃得了的,只是农户们都习惯了节省粮食,虽然如今的日子好过得多了,在不干重农活的时候,夜里这顿他们还是惯吃粥来撑肚子,这样能少吃些米。
&esp;&esp;有些人的碗里还埋着一个咸蛋,有些人是用腌菜来配粥的,这就是全部的配菜了,炒青菜在此时的农家依旧是有些奢侈的,毕竟要用到许多油,人们多是在农忙时才吃。而刘家村的村长也没有多么脱离群众,只是他家的粥更稠了点儿,里头还埋了一片酒糟鱼而已。
&esp;&esp;他其实并不姓刘,这刘家村里姓刘的人如今不太多了,只占了村民中的四成左右,过去的一年中,村里先后换了三任村长,也就是有三户人家被拉到彬山去了,若是还没有分家的亲戚,如果没有揭发村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