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5节(3 / 5)

得武林这里的商户配合得不好,倘若下回再来,有了经验,一切应当能更快捷——若是有搭好的码头,那便更方便了,实际上在这里设个浮桥码头应当花费也不多,只可惜此处不是老家,否则说一声也就建了……

&esp;&esp;此时已经入夜,买活军中分了人出来,打着火把,借着星光引路,四周掌柜们影影绰绰地站着,张宗子一行人混着站在边缘,虽然并未报价,但也不显眼,有些掌柜显然只是过来见见世面,并没有做好交易的准备,也和他们一样,一次都没有出价。还有些明显小本经营的掌柜,则只出了一次价便没有动作,此时喜滋滋的准备去交割自己的货物了。

&esp;&esp;张宗子之弟张平子便拉了拉哥哥的衣袖,低声道,“哥,这里秩序井然,想要混到船上可不容易,不如我们走吧,日后再找机会。”

&esp;&esp;这话也有道理,此处绝非来之前大家所想的混乱之地,现在岸边的也就只有一艘鸟船而已,四周还都是买活军自己的人,几乎没有蒙混过关的机会。而且几个人这样兴冲冲地出门,今晚在哪里落脚都是问题,此时热闹几乎看完,众人理智逐渐回笼,也都纷纷道,“走吧,下回再来,现在先去找个下处,大半日没吃东西,饿也饿死了。”

&esp;&esp;张宗子望着人群中间举着火把的于姑娘,只觉得脚步极为沉重,虽然也知道家人朋友说的都有道理,但要他就这样走动,实在是迈不开脚——他不光对于姑娘极其好奇,有太多的问题想问,而且也还想知道买活军这样一遭走下来,卖的货如此便宜,究竟赚头在哪里,为何要采取这样扑买的制度,而不是在甬城港一次□□割给帮办衙门……

&esp;&esp;或许是因为生在锦绣地、富贵乡的缘故,张宗子于功名素来恬淡,于物质则应有尽有,无一所求,这还是他这辈子以来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到一种欲求,倘若不能满足,则五内交煎,竟仿佛了无生趣。依依不舍,往回走了一步,忽地不知哪里来了一股热血,挣开人群,跌跌撞撞,在惊呼声中,跑上木板桥,奔到于姑娘脚下,叫道,“女壮士,你们买活军不是四处地掳掠百姓么——”

&esp;&esp;“宗子、宗子!”

&esp;&esp;朋友们急得都要跟着来抱他,却被反应过来的买活军兵士搡住了呵斥,连那高高在上,手持火把,仿佛浑身都沐浴在光晕之中的于姑娘都有些诧异,她垂下眼眸看了过来,在这样近的距离来看,赫然便能发现,她其实也还是个小姑娘,肤质细腻,五官秀丽,在黑夜中闪着光晕,看来有一种异样的动人。

&esp;&esp;“啊?”她说,显然也因为张宗子的唐突而陷入诧异。“你说什么?”

&esp;&esp;张宗子摘下风帽,竭力使自己看着诚实无害——或者心底不知不觉也希望自己显得有几分可爱,至少可这于姑娘的意儿,他仰起头羞怯地一笑,诚恳地说道,“我家里很有钱的——不都说贼不走空吗?要不……你们把我绑走勒索赎金吧?我家中很有钱的——若是看在赎金的份上,能待我客气一些,许我看一些你们那儿的书,上一些你们那儿的课,那就更好了——”

&esp;&esp;第141章 军坏事做尽!

&esp;&esp;“老先生, 这可将怎么办呀?如今俺们这里竟是不知如何是好了!”

&esp;&esp;在张宗子这番异想天开的大冒险过后不数日,华亭县郊外,在法华汇那大片大片的稻田菜地一隅, 坐落着的一座小小农庄之中, 华亭知县潘老爷正是愁眉苦脸地对着在座的几位士绅诉苦,“这起青头贼, 竟是当真要来烧杀抢掠的——今日我收到绍兴来的急信, 说是绍兴张家的一位小少爷,便是我那同年陶鸣凤他的外甥, 那日也是背时,好奇去看青头贼做生意,竟被青头贼用了妖法蛊惑, 自己跑上前去, 让青头贼把他给捉走了!”

&esp;&esp;“这位小少爷, 自幼跟着鸣凤长大, 便如同亲生的一般, 他母亲前年刚刚故去,本该在家守孝,为的是在武林文华荟萃之地, 可以略沾染一些文采, 这才让他去西湖边寓居读书, 不料竟惹出了这样的祸事!鸣凤一听这事,立刻就快马来信示警, 又让我妥当防备——诸位老先生, 这华亭县可以停靠的港湾极多, 手里的兵将便只有这么一点儿, 晚生如今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只能请老先生们出手相助!”

&esp;&esp;此时端坐在农庄内堂用茶的几位士绅,闻言也不由都是一惊,跟着一起看向了坐在上首的主人徐子先——华亭县士绅如今以徐子先为首,是很显然的,此次买活军来犯,众人也都先后在报纸上收到了消息,不过也是心照不宣,都觉得买活军还是来做生意的,所谓的抢掠地方,只是个噱头罢了。毕竟这几年来,虽然年年都报匪患,但私底下众人也没听说什么买活军蹂躏地方的消息。

&esp;&esp;若是如此,这些士绅便以为生意是很可以做一做的,而且也很积极地打听着前头那些港口的消息,事先派了下人去海宁、武林看风色、学规矩,去海宁的仆人回来得早,形容中秩序井然,令人信心更增,很多士绅都开始筹措银两,预备着要买些盐糖,他们还有大宗的皮棉要卖——松江衣被天下,岂是浪得虚名?只是这些年来,因为瘟疫的缘故,棉花工人手也有折损,而且折损得要比农户更多,因为工厂是很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方,棉絮的卖价也就跟着逐年上升。

&esp;&esp;这些士绅从报纸上很快便发觉,若是从买活军那里买棉絮,再卖皮棉给他们,倒是比自己组织人手梳棉来得更为便宜,如果买活军的船队真的能够每年来访四次,形成稳定的供应,那么这样的生意是大可做得的。——只有很少的商家,想托人情来向徐子先请教,为何买活军那里梳棉的成本如此的低,但他们很难见到徐子先的面,而他们的东家又以为这是个很上不得台面的问题,有买卖便做买卖,实在不必问这么多。

&esp;&esp;但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氛围,很快便因为张宗子被绑架的消息,一下地破灭了。潘知县也好,其余几位老爷也罢,这下是真正开始忧虑买活军的造访,潘知县向徐子先交底,“如今华亭县中,能战、敢战的健卒,不过百余名,便是要向卫所调兵也不大济事,卫所不过七艘船,数百军士,买活军这次船队来了几十艘,目前还不清楚多少有炮。”

&esp;&esp;因为报纸上提过,买活军以一艘船而俘虏了十艘敌舰,虽然消息极为荒谬,令人不可置信,但华亭父老也不敢掉以轻心,潘知县提出了一个非常稳妥保险的策略,“还不如请诸位耆宿跟晚生回县城中,御敌于城外,以水师游击,诱敌深入,倘若其真欲入侵县城,那么正好和水师来个里外包抄,攻其不备,至少也能让贼子吃个小亏,此后来往时,不敢再觊觎积善人家。”

&esp;&esp;这其实就是要放弃城外的诸多百姓,龟缩在城内了,至于什么里外包抄,那都是说得好听的。——这对策最好的一点,除了尽量保卫了士绅的安全之外,还有一点便是也不耽搁他们做生意,横竖这生意都是掌柜去张罗,最多最多,不过损失一些田里的收成罢了,不过买活军似乎是从来没有抢收过庄稼的。

&esp;&esp;因此,众人都不由得面露赞同之色,又望向徐子先,等他决断。

&esp;&esp;这位在野养望的华亭官宦领袖,面容清矍、神色安详,虽然贼寇临门,但却并无半点慌张之色,光是风度便和潘知县有云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