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59节(2 / 5)

,是不敢和瓶子他们那样走的,一个人行走在草原上,太容易出事了,贫穷的牧民会热情地款待一整队人马,也会因为孤身客人的一双皮靴而起歹心,因此,倘若没有找到同路的商队,想要找人回娘家送口信并不容易。外甥、外甥女都好几岁了,娘家人还不知道的可能也是有的。

&esp;&esp;“是这里吃得太好了!”

&esp;&esp;不过,姐姐并没提到子嗣,看来她在林丹汗身边的确不算受宠,瓶子仔细观察着珍儿:首饰好像还是陪嫁时那些金子,至少戒指没有新的,老戒指的宝石镶嵌她可都还记得呢……衣服半新不旧的,耳环倒是之前没见过的样式,大汗的赏赐分到她这儿的或许也就这些了——鞑靼人都喜欢炫耀,尤其是出嫁的女人来见娘家客,夸耀丈夫的礼物,也能让娘家人安心,连见面时都只拿得出这些,真实处境只有更普通。

&esp;&esp;头发倒是留起来了……也是,不再是小孩儿,也不能留三搭头了,这会儿,珍儿梳的是满头的小辫儿,这也是鞑靼妇人常见的发型:草原上的发型,不分男女的就是叫椎髻的三搭头,这种头和女金人的发式有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建州的发式就是学鞑靼的,主要都是要把头顶剃光。

&esp;&esp;基本上来说,只要是日常频繁跑马,生活中又接触不到金属,很难打造头盔的民族,都会把额头到头顶这块的头发给剃了,主要就是为了跑马方便,因为若不剃发,骑马颠簸起来,额发下滑,遮挡视线非常的狼狈,因此不论男女,都是大光脑门儿,只是在头顶剃光之后,后续的处理大家不同而已。

&esp;&esp;比如说鞑靼的少女和小童,很多是留朝天辫的,三搭头也不分男女,十分常见,所谓的三搭头又叫椎髻,就是把头顶大部分头发剃了,留下前额、左右鬓的三绺,也有三绺都留长结髻的,也有左右两绺结髻,前额那绺剪成花式短发的,少女往往都梳三搭头,瓶子和苏茉儿都是如此,只是在出发之前,把脑门的那绺长发给修剪平了,这样方便骑马。

&esp;&esp;建州那边呢,二十多年来,男丁逐渐流行起后脑勺正心留一小撮头发打辫子——就这还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女眷的发式则是剃光前半脑门,后半脑勺长发就不剪了,盘个发髻。这就算是和鞑靼这里区分出来了,不过,他们的小孩也还是留有鞑靼风俗,经常还是梳三搭头的。

&esp;&esp;贵族的发式,都是跟着建州老汗来的,这种脑后留辫子的新发式,是老汗为了激励自己,效仿先祖而留,算是一时的时尚,一般的女金人也有剃秃的,也有留下四周短发,剃掉头顶心的,也有全都是短发的,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了,出去行军打仗,肯定没空理发,经常是毛茸茸的青色短发中留有一撮长长的小辫子,包括现在的瓶子也是如此,真有闲心常常去修剪剃光的,那都是难得的利索人,让人高看一眼。

&esp;&esp;至于鞑靼人这里呢,科尔沁有些鞑靼少年也受到了建州的影响,留起这种毛茸茸的辫子头了,越是往西走,发式就越还是老样子,青年男子留呼和勒(三搭头),或者留‘贴别’——留左右两鬓和脑后的一绺头发,其余剃掉,三绺头发留长编起来,形成一个小辫子……是的,游牧民族基本都编发,主要是这头发也不能任由散着啊,不管在后脑还是前额,散着的话,跑马还是不方便,必须得给编起来。

&esp;&esp;青年女子这里,除了三搭头以外,也有一种和建州妇女相似的发型,前额头发都剃了,后头的头发留长,编成辫子之后盘起来,然后在发髻上戴一顶小帽,把头发完全罩住,这种树皮帽子往往装饰华美,有很多珠玉在上头,受宠的已婚妇女喜欢采用这个发型,可以更好地炫耀——这要是三搭头,戴不了首饰,也不戴小帽,没法炫耀,可不就只有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炫耀的妇女会这么留头发了?

&esp;&esp;珍儿的发型,则完全不是这两种,她没有剃头,浓密的长发完全留起来了,编成了许多小辫子,辫子之中缀着金色的丝线,看起来十分的华贵,这些辫子又被编在一起,在脑后形成了一个圆髻,大概是绑得很紧,跑起马来也并不会阻碍视线,这个新发型显得她越发容光焕发,让人禁不住多打量几眼,对着油光光的,看起来十分清洁的头发表示羡慕:草原上用水不方便,剃头也有少洗头、不生虫的考虑,虽然姐姐的日子没有太好,但从头发来看,也并不会很差。

&esp;&esp;在衣服上,没什么好说的,还是传统的穿着,一件皮袄半披在肩头,里头是长袍穿在身上——还是科尔沁陪嫁来的衣服,因为打西来之后,当地妇女的衣服逐渐也和科尔沁的长袍不一样了,科尔沁的长袍和建州的很像,都是宽松直筒,没有腰身,四面开衩方便骑马,露着底下的长裤,但在察哈尔和土默特这里,妇女穿的是宽身窄袖,有腰身的袍子,下摆也只是分前后两片,前片、后片就不再开衩了,形制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

&esp;&esp;也不知道是大汗没有赏赐新衣服,还是珍儿更喜欢穿娘家的样式,瓶子是有些为自己的姐姐不平的,在脑海中努力回忆着姐姐的陪嫁中有没有这件衣服——但这的确是想不起来了,只好把重重心事压下,做出欢快的样子,一边和姐姐并行进城,一边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显出好奇的样子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现。

&esp;&esp;“这城墙现在才建起来两面,还没有合龙那。”

&esp;&esp;珍儿也挥着马鞭,不断地给她们指点着这座城市:的确,察罕浩特是座新城,很多地方都还没有造好,宏伟的城墙残缺不全,只有两面大致建好了,另两面还在运土,因此那处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珍儿带着他们绕了一大圈,“冬去春来,牧民们缺衣少食的时候,大汗就聘请他们来修城墙,给吃给喝,还给牧草带回去,所以嘛,别看那儿人多,可大家都很有干劲。”

&esp;&esp;“这主意很好!”满珠习礼也不由得称赞起来,对林丹汗更加刮目相看了,“大汗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这主意不错,每年春天,羊要下崽儿,要吃草,活又多,过冬的粮草又快吃光了,牧民们总为自家和牛羊的嚼口担忧,若是家里有个人能来为大汗做活,那至少有一个人能吃饱!再带点干草回去,羊也有得吃了,这个难关可不就过去了?”

&esp;&esp;“也不是别人,就是边市那里作兴起来的——我听边市的商人说,这都不用学,就是买活军的老规矩了,农闲就开始修工程,给大家找口饭吃——对了,你们知道买活军么?”

&esp;&esp;珍儿还拿买活军当个新鲜的话题,要向大家介绍呢,瓶子等人却是忍不住都笑了起来:买活军的拼音都学了,姐姐这是把他们当乡巴佬看待了!?“原来知道呀,那就好,一会儿在城里看到自由自在行走的汉人,你们就不吃惊了——这些人都是买活军的匠人和商户,他们是自由民,可不是奴隶,对他们要客气点,这几年来,远方来觐见的老亲戚,常常误会他们的身份,汉人一吃亏,边市就抗议,就不发货,大汗就得赔罪——处置了不少台吉的使者,咱们可不能吃这个亏。”

&esp;&esp;一群人一边絮絮地念叨着,一边从宽敞的土路上走过,土路的两边还是青草——察罕浩特是鞑靼人的城市,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修石板路的习惯,整座城里甚至房子都很少,多是一顶连着一顶的毡包,不过,这里的毡包是经过规划的,大家都是沿着道路建毡包,毡包后头再有一个小院子,圈着运毡包的车辆,在下风处能闻到牲畜粪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