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88节(4 / 5)

教会的好时候几乎已经过去了,这是所有神职人员的共识,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会的地位一度曾高到国王也只是土地的附庸,教会几乎管理着人们从生到死的一切——当然,时至今日,欧罗巴依旧是高度宗教化的大陆,信仰已经和呼吸一样自然了,人们遵从宗教的规范生活,甚至比遵从法律的规定还要更加仔细,但是,教会的权力的确在不断的萎缩,这一点在圣公会是尤为明确的。

&esp;&esp;看看弗朗机人和旧教,弗朗机人在亚洲的开拓,和传教士几乎是密不可分的,总督府、大教堂、码头上的海兵卫所,这一定是一个殖民港口的标准配置,一手生意,一手传教,二者结合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东印度公司就只是公司而已,迄今为止,不论是圣公会还是清教,都没有派遣传教士前往印度,而如今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也迟迟没有组织圣公会的传教士大规模前往。

&esp;&esp;大主教知道,这是王室又一次玩起了含糊不清的平衡游戏,一方面,在童贞女王执政晚期,她一改自己对新教的信仰,开始压制清教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又放任清教徒前往北美,让这个日趋重要的殖民地遍布了令圣公会厌恶的寒酸味。如此一来,圣公会的势力在国内虽然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海外殖民地,宗教不是以清教为主,就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激进派清教虽然在本土受到了压抑,但还有北美这个出口,矛盾虽然很大,但始终没到完全不可调和的地步。

&esp;&esp;这种微妙而反复的态度,充斥了整个英王室的执政历史,被两代国王非常好的贯彻了下来,童贞女王死后,她的继任者,‘最聪明的傻瓜’詹姆斯,虽然粗鲁自大,不断吹嘘君权神授,执政手腕也显得粗糙,但却始终在大陆的全面战争中能够独善其身,从不轻易表态,而如今的国王查理,把权衡之术推向了登峰造极——他受着清教徒的教育长大,却对清教表现疏远,甚至还娶了一位信仰旧教的法兰西公主!

&esp;&esp;这个决定,让国内的旧教徒喜笑颜开,缓和了英吉利和神圣罗马帝国、弗朗机的关系,但对圣公会和新教来说,却令他们不得不捏着鼻子咽下这个苦涩的事实——对英王来说,宗教不过是他的一枚棋子,当然了,或许所有的国王都这么想,但也没有谁表现得和查理这样直接。

&esp;&esp;这样的做法,对国王当然是有好处的,有了清教作为竞争,大主教不得不谨言慎行,每一步都再三考虑,再也不能和他的前辈们一样,享受着高高在上的快乐,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奢靡生活:教会的财权一收再收,印赎罪券的好时光早已过去了,现在,信徒对教区的奉献当然还很丰厚,但教堂从人民收入中分割的份额则已经变少了。

&esp;&esp;而大主教不得不考虑前辈们从来不会多想的问题:如果由圣公会对国王的外交政策指手画脚,国王会不会将其认定为圣公会试图插手海外殖民地的表示?即便国王采纳了圣公会的建议,他会不会在来年重新任命坎特伯雷大主教呢?毕竟,圣公会是完全归属于英国王室的宗教,主教的任命操于国王之手,大主教再也不用考虑讨好梵蒂冈了,却也彻底失去了半独立的超然。不得不揣摩国王的心意行事,如果不如国王的心意,再换一个就行了,要是和国王唱反调太过,那国王也不是不能考虑更改他的信仰嘛。

&esp;&esp;“把信件和香水送去伦敦。”

&esp;&esp;最终,大主教还是采取了微妙的行动策略,他派出自己的心腹侍从,把信件原封不动地送去了伦敦,抵达国王座前,并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只留下了那本炼金术教材。“这里记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我还要研究一段时间,并且试着把它翻译成国王能读懂的语言。”

&esp;&esp;事实上,这话只是托词,因为国王和他父亲一样,精通拉丁文,并且喜好藏书。不过大主教断定国王不会计较这些小节,因为他正为了全面战争而烦心,在国王继位后不久,随着局势变化,以及执政者性格的改变,英国终于也被卷入了新教、旧教信奉者在大陆掀起的全面战争之中,再加上他的前两任生活习惯非常奢靡,以君主的标准,死时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穷困潦倒,国王一下就陷入了财政危机,不得不四处搞钱丰富自己的小金库,同时设法解决自己的威信问题——在国会不肯给他的宠臣战争拨款时,国王甚至也帮不上什么忙!这对于他的威信无疑是更大的损失!

&esp;&esp;战事不利,财政危机,宗教各方对他都表达不满——新教失望于国王的背叛,旧教则失落于自己的地位没有得到回升,圣公会更是感到受了冷落,他们对国王十分忠诚——毕竟这是个在王室强力催化下诞生的教派,但国王却若即若离,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国教地位正在衰弱。一个骑墙派如果运气不好时,就会如同国王现在这样,受到所有人的讨厌,说实话,大主教对他也谈不上喜欢,但他更想在这个位置上干得久一些——如果局势再继续恶化下去的话,国王很可能对坎特伯雷的人事任免进行更改,以期改变现状,因为他实在是没有什么别的手段了。

&esp;&esp;在这样的时候,西班牙的远东战略严重受挫……他们从远东贸易中获得的滚滚财源,是否会枯竭下来呢?对于实在是非常迫切地需要一点好消息的国王来说,无异于甘霖玉露,大主教认为这是神恩保佑,如果没有主的意志,这封信怎么会这样巧合地落入教会手中?他倒不认为这会改善国王和圣公会的关系,但是,不妨就让国王认为自己是他的幸运星好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不是吗?

&esp;&esp;来自伦敦的消息回复得非常快速,国王在信中对大主教大肆夸奖,同时,让主教大为吃惊的是,他出人意料地给了很慷慨的奖赏——国王的判断,和圣公会如出一辙,他认为这正是国家崛起的好时机,英国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合作,在华夏获取新的财源——把生意做到东亚去!至于说买活军要求的条款,对于英国来说就犹如借花献佛,反正他们在非洲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殖民地,当然可以慷慨地予以配合。

&esp;&esp;【如果能在谈判中固定下买活军对北美洲主权的承认,那就最好,但我认为在这点上不用多做强求,新大陆很大,容得下许多国家,而华夏自己就有广袤的大陆,他们似乎没有太充足的动机和航线图前往北美】

&esp;&esp;他在信中如此叮嘱着大主教,因为国王准备委任一名特使,与圣公会的教士同行前往华夏,同时,让圣公会于东印度沿岸港口,以及非洲诸港都设立传教所,主要的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在这年头,最好的学者都在教会大学,学术上的事情找教会是没有错的,想要学会买活军教授的学问,并且翻译为英语传播,确实需要在沿岸建立起学术点,才能确保培养出一批可以回国形成学派的教士。

&esp;&esp;当然,这也意味着国王放开了对圣公会在海外的传教限制,这可谓是最慷慨的回报了,他还赋予了圣公会传教士含糊的权力,【要遏制东印度公司宣称主权的爱好,他们曾声称对南部非洲的桌山港口拥有主权,还有在非洲的一个小岛,也被他们据为己有,不能让他们惹怒活跃的买活军……我给予你们监视和纠正的能力,如果你们能直接掌握和买活军安全贸易的渠道,那么,不妨来信告知。】

&esp;&esp;国王对于东印度公司也存有戒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十几年前,去世的国王詹姆斯就曾经试图派出王室直属船队,打开东北亚的贸易通道,但非常可疑的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