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不愿放弃田任丘……但也多次召见心腹特科密议,又试着向次辅与其余阁臣示好……奈何众人都是婉拒,直言无法接过这个担子……”
&esp;&esp;这一日,在京郊一处别院之中,温二公子双颊绯红,披袄而坐,离开了城中的套房,他似乎有些不适应,才说几句话便咳嗽了起来,一边轻轻拍着清减了不少的脸颊,为自己提神,一边轻声对身边这些串联诸官、鼓舞闹事的年轻骨干小官说道,“诸位,差不多是时候了——可以发起一次总攻了!后日乃大朝之日,我等本就要进宫朝拜太和殿,也正是我等义人公然聚会的好由头……”
&esp;&esp;“不如,便乘着此时,夺下太和殿,攻入奉先殿,以祖宗牌位为凭,逼得未家小儿交出田任丘,当场处死!”
&esp;&esp;“好!”
&esp;&esp;“妙计!”
&esp;&esp;这段时日以来,被层出不穷的坏消息闹得恼恨交加,满是怒火的官员大有人在,虽有老成持重者听了感到不妥,但也已经有人一听便感到恰可,迫不及待地高叫了起来:“早该如此了!”
&esp;&esp;“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死,愿死谏死国!”
&esp;&esp;“册那!一帮宗桑,早该闹出点大动静来了!也好表一表我等的手段与决心!”
&esp;&esp;“就这么定了!攻破奉先殿,处死田任丘!”
&esp;&esp;“攻破奉先殿!处死田任丘!撤销特进士,开战买活军!”
&esp;&esp;战略口号迅速地丰满了起来,很快,众人都被裹挟其中,也形成了共识:“非常之时,当用非常手段,京城这场闹剧,也是到了最后收科的时候了!”
&esp;&esp;第841章 朝会兴乱(上) 京城百官 皇极门前……
&esp;&esp;发起总攻, 上太和殿闹事,甚至要攻入奉先殿去烧牌位,这是不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毫无疑问当然是, 倘若不是这样掘人祖坟一般的事情, 不是皇帝要把江南献给买地,不是在京畿推行特科, 让北榜进士个个不寒而栗、唇亡齿寒, 这个提议都不至于形成这样的声势, 甚至少不得要有人临阵脱逃, 暗中告密也不好说的。
&esp;&esp;但,今日局势不同,这些往昔‘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的京官们,却表现出了罕见的团结和勇气,都是纷纷响应, 一个犹豫徘徊的都没有, 甚至还主动留下了血书手印, 交给温二公子保存,包括一些因故未能到场的同伙, 也都由朋友担保,在一日之内, 交来了按了血手印的誓言书:说到底, 在这种时候, 怕的不是被牵连,而是不被计算在其中。本身平时就是往来甚密的同乡, 若是他们不成事,自己也要受连累的,再加上家乡的变故, 自家岂不是要落得个一无所有,连名声也不存的地步?倒不如跟着走到黑,便是坏事了,也能作为清流一员,留个美名下来。
&esp;&esp;再说了,凡是闹事,最怕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小打小闹,阵仗一大了,让上头害怕了,法不责众,就算要治罪,也只是重罚一二带头人,不可能个个都处以极刑的。哪怕是一百多年前的‘大礼议’,不也是如此?甚至大礼议已经是整个敏朝历史中,极少数在官僚群体示威后,由皇帝取胜的冲突了。大礼议之后,类似的冲突,哪一次不是以臣子们的胜利而告终?
&esp;&esp;既然台子已经搭起来了,在名单内露个面,那是最惠而不费的事情,若是成了,将来那都是资历,若是不成,也责怪不到自己头上,自有温二公子乃至温相的面子担着,敏朝似乎还没有出过被出处斩的首相,最多也就是夺职闲住罢了,领头的温二公子不怕,他们又怕什么呢?
&esp;&esp;如今最担心的,便是锦衣卫的爪牙们发觉端倪,提前抓人了,也是因此,温二公子等人才把商议时间押得很后,又选了朝会这个时机:也就是一日两夜的功夫,就算有人告密,也未必能及时送上田任丘的案头。
&esp;&esp;而朔望朝会,在常朝中也属于比较重要的日子,要取消这样的朝会,决定非皇帝、田任丘级数的大臣不可,决定做得很晚,等到他们知道之后,这点时间也是不足以把命令传达到位,直接把朝会取消的。而众臣入宫之后,毕竟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到时候就算不能闯入金銮殿、攻占奉先殿,难道在奉天门闹出什么大动静来,就不是丑闻,不能给皇帝施压了吗?
&esp;&esp;只要能入宫,那就是成功了一半!抱着这样的心思,众人在忐忑中度过了一日一夜,直到朔日一早,大家在曙色中一一到达宫门之外,见到那影影幢撞的人影中,熟悉的面孔一个不少,彼此交换着眼神,这才逐渐放下心来:看来,锦衣卫的确还来不及做出反应,或者说,这一次是真的天命在我,我方众君子竟无一人背约告密,不但订约之人一人不损,而且,宫门处的防卫一如既往稀松平常,没见到内卫的身影,帝党是真的没有做出丝毫的反应!
&esp;&esp;既然决定了要来,那迟到的也很少。很快,各京朝官便都交了牙牌去验看——这是登记签到的意思,从前若是缺勤太多了,还要引来责问的,百多年来规矩废弛,并非一定被抓,但也是个把柄,若是没有靠山、同年,朝会也轻易缺席不得。
&esp;&esp;同样的,在大朝会,以及朔望朝会中缺席,更是罪加一等。今日人到得不少,都是按规矩在掖门前排队静候。随着车马轿子逐一抵达,几个阁老府上的轿子,也在官员们默契的退让之下,直抵宫门,让老大人们下了轿,来到掖门最前方等候,这也是有规矩的,文武百官分做两个掖门,排队等候——当然了,有身份的官员来早了,也可以去值房休息,所谓待漏也是一度奉行的规矩,不过,反正在开宫门以前,他们也会来到队首,因为各自按品级列队,这本身就是规矩的一部分。
&esp;&esp;虽然宫门还没有开启,但此时朝会礼节已经开始约束众人,有御史记录百官的言行,若有举止不当者便会遭到弹劾,因此,宫门前虽然人影憧憧,但却很少有人说话,大家都在沉默中静候着,在有心人的感受之中,今日的气氛仿佛更加压抑,他们的心跳得极快,时间也因此过得有些慢了。
&esp;&esp;不过,不论内心戏如何,实际上,一切仍然如常,伴随着钟声,宫门徐徐开启,露出了背后的把守官军旗校,人数并不多,不过百余人罢了。分列在御道两边把守秩序,百官也迅速且默契地形成两列,按顺序方步入宫,往皇极门而去。
&esp;&esp;他们并不登殿,也不进皇极门,虽然大门洞开,但皇极殿每年的启用次数非常有限:按道理来说,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这三个大日子,皇帝要在这里接受朝贺,除此之外,登基、大婚、大征等国家大事,也会在此行礼,每年除了这些时候,皇极殿一般是封而不用的,常朝都是在皇极门内的大广场举行,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esp;&esp;而到了敏朝这几任皇帝这里,基本上皇极殿更是设而不用了,除了极偶尔天子会露面在冬至、元旦大朝之外,大朝会也只是打开殿门,让众人在殿下望宝座而拜,人是不在宝座之上的,朝拜完之后该干嘛干嘛,该领宴领宴,该回家回家,话本小说中那种群臣在朝会上眉来眼去、唇枪舌剑,乃至御宴中勾心斗角、屡兴风波而惊动皇帝圣裁的事情,完全属于臆想,如今的朝会不论是大朝还是常朝,都成为完全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