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倒并不影响他们展开工作。不过,人多了以后,办法也就跟着多了,有个上个月调过来的新科特进士,资历较浅,刚上过两期扫盲班,对这个问题就非常的困扰,卫妮儿的解释,他觉得有道理,但没有完全信服,“这个或许能解释学习效率的普遍提高,但为何会涌现出这么多学得极快的才俊呢?尤其是数学,大家也都懂的,这东西还是看天分的,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就咱们通州,几个月间陆续出了有十来个数学特有天赋,甚至令人印象深刻的天才了吧!这又该怎么解释?”
&esp;&esp;“这……”
&esp;&esp;就连卫妮儿也无法回答了,事实上她也觉得这件事很蹊跷,甚至进京时还特意汇报了这一点。大家又议论了一会,都没有拿出个说法来,便有人道,“要说往买地送信提问,只怕不会有什么回音的,但我有个朋友,之前……嗯,南下求学了,现在就在山阳道运河段办事处做事,他在数学上也有特长,又有人脉,是我们比不上的,不如写信把这件事提一提,没准他那边也好奇起来,便写信给他的师长去问,还真能给我们一个答案呢。”
&esp;&esp;她这话里的意思非常明显,这个‘朋友’并不是南下求学,而是直接投买了,一时间,大家的表情都有些尴尬,彼此相望着——这,作为皇帝依赖的特进士,和投买者频繁通信,是不是有点儿犯忌讳了呢?
&esp;&esp;倘若是老式的官僚,大家又不是同年,也不是同乡,互相共事而已,交浅不言深,绝不会有人指出此举不妥,背地里写信议论倒是有的。但特进士又不同于老式进士,因为种种缘故,他们彼此间非常团结,便有人对这个小年轻指出了这一点,小年轻刘满儿倒不以为然,摇了摇头,“怕什么!”
&esp;&esp;她压低了声音,对众人神神秘秘地道,“你们听说了没有,这一次运河遭灾,百万漕工饮食无着,内库拨下来的银子,在京畿一带是归我们特科调用,可再往南去,你们猜,由谁来管着?”
&esp;&esp;“不是河漕衙门么?”
&esp;&esp;“给他们?那不贪走九成才怪!”刘满儿神秘兮兮,只是摇头,见众人逐渐多少有些了悟,这才轻哼一声,解开了谜底,“就是给了运河沿岸买地办事处的人代管!你们说,连皇爷都和买活军浑似一家了,我们在买地交几个朋友,又怎么谈得上是犯忌讳呢……”
&esp;&esp;第850章 咸饭团 济州府流民 流民们进了山阳……
&esp;&esp;“都排好队, 按着规矩走!谁敢乱了秩序的,当即打杀,都排好队, 排好队啊!”
&esp;&esp;带着刺耳的滋啦声, 一根长杆被竖了起来,绑在长杆上头的铁嘴巴——一个能传音不说, 还可以把声音放得很大的铁皮喇叭, 向着下方缓慢移动的人流不断地输出着告诫, “跟着脚步节奏,一二一、一二一!加把劲, 中午前到了营地就有绿豆汤喝了!还有咸饭团——饭团上头还洒了鱼松呢!美不死你们这些砍头汉!”
&esp;&esp;这恩威并施, 威吓过后又带着笑意, 描绘起了中午的美餐,但这声音所描绘的画面,实在是有点儿太好了, 倘若不是最后一句打趣般的叱骂, 流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那些在通州呆过一段时间,被安排沿着运河段徒步南下的流民, 这会儿对买活军的富庶才算是有了一点认知, “能吃上浓浓的杂粮粥, 已经惜福了, 咋, 山阳道这边的灾民还能有咸饭团吃?若是这样还南下做什么!吃上救济, 过了今年不就照旧返回老家去了?”
&esp;&esp;“说这啥话呢,被买活军管起来了,让你走, 你还敢不走?”
&esp;&esp;打从通州离开之后,流民队伍的成分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出现了若干小头领——这些在通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受了最基本的纪律培训,并且扫盲班毕业了的灾民们,他们虽然依旧衣衫褴褛,但脸颊上已经挂起了一点肉影子,眼神也比之前要明亮一些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非常自然地完成了从农民到买活军活死人的转变,虽然还没有踏上买地,但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esp;&esp;这群人不再结队一起走,而是普遍被任命为小队长,分散开来,去管理从通州南下到山阳道安德府这段路上逐渐汇入的流民,教导他们跟从规矩,听从特科吏目们的指挥:进入山阳道境内之后,特进士的数量就急剧减少了,山阳道的流民和京畿的来源就不一样,京畿流民是特进士们在干旱发生之后,主动深入到村子里挖出来的,是以村落为区分,一开始就听从衙门的领派。山阳道这里就不同了,他们多是以宗族为单位,自发性地从老家赶出来的,一开始其实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都是往府城、沿河港口汇聚,想着那里要富庶一些。
&esp;&esp;山阳道的官员对于这种迁徙,反应普遍非常的缓慢,最后,还是少量特进士们站了出来,和安德府、清渊府这些运河港口的买活军办事处联手,促使衙门吏目们出面组织流民,普遍迁徙到安德府外,而买活军办事处则从这里开始接手,安排人员行动,一部分去莱芜坐海船南下,另一部分则和通州这里的徒步部队汇合在一起,继续南下前行。
&esp;&esp;考虑到安德府的承载能力和存粮远低于通州,山阳道流民就没有通州流民那样,还能住一段时间,先行教育一番的条件了,只能以盲流的身份被贱卖给买活军,价格起码要少了三分之二,也是因此,除了少数本就拥有扫盲班水平的山阳流民也被选拔去做小队长,其余的队伍就只能由京畿流民来率领,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注意的——京畿流民的官话说得好,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山阳道这里已经有很多百姓说不好官话也听不太懂了,对此,流民队伍给予的反馈是残酷的,听不懂官话,又记不住规矩,无法沟通的那些人,第一次触犯规矩被呵斥,第二次触犯规矩被鞭打,如果还有第三次,那就直接抓起来,送到衙门牢房里去,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自此和家人分离了!
&esp;&esp;很残忍,甚至可以说是蛮不讲理,因为有些人接二连三的触犯规矩很可能也并非故意,只是习惯难改,或者本就糊涂。但这就是流民队,有过逃荒经验的人都知道,如今这样到了地头有饭吃的逃荒,已经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最轻松的一次了,甚至它都不该叫做逃荒,可以叫做是迁徙了!
&esp;&esp;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队伍里,没有什么网开一面,没有什么公道公平,要的就是绝对的听话,只有听话服从,才能跟上大部队,那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被群体抛弃的人——还想着被放回家乡么?真当衙门是吃素的,会把这些还有力气长途跋涉,身无分文却又饥饿难耐的大老爷们放回乡野里去,让他们祸害府城周边暂时还算是安稳的乡村?
&esp;&esp;想太多了!按照如今特科衙门的做事风格,这些学不会听话的人,最后很可能就是这样不知所终了,反正回家是不能的,流民大部队也不要了,他们大约最终也会化为一具在灾年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饿殍,不知在哪里被野狗给啃吃了吧!
&esp;&esp;山阳道的流民,身体素质普遍要比通州流民更好一些,宗族在紧迫的年代,毕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能成群结队地走出家乡逃荒的,都是强者,不过,他们却不会因此就和官府对着干——也正因为他们有主心骨,没有那么饿得发狂,理智犹存,便都还知道,和官府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