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得说!”李谦之虽然有点酸,但该承认他也承认得很爽快,“你是比我强多了!”
&esp;&esp;“那是你有所不知,道爷,我们家六个孩子,四个都是傻子……三四岁上都被带到山里去丢了。”
&esp;&esp;两人一前一后,李谦之蓦然抬头,却也只能见到山子的背影,他惊讶得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山子的声音却还是那么的平静,听不出一点情绪。“我们村搬了三处地方,说是风水不好,还有人说是祖上得罪了什么大神,遭了报复,生的孩子十个里面,三四个都不齐全,有些生下来就畸形得厉害,都说那是犯忌讳了……我是到了买地才知道,近亲通婚,生的孩子就容易这样,学了生物我才明白,我们村和附近那两个村落寨子,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esp;&esp;“近亲通婚,生的孩子,好的就特别好,差的就特别差。你瞧着我手长脚长,人也机灵,我有些表亲,手指和蜘蛛一样,长得怕人,眼睛也看不清,活不到成年,稍微动弹一下就喘不上气死了……”
&esp;&esp;“我自个儿在山脚底下,过上好日子不难,我爹娘现在大约也不在了,可我总想着老家村里那些人,我想着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不是被咒了,也不是风水不好,就是近亲通婚的缘故,只要搬出山来,这个病自然会烟消云散……或者说到底,我们村里人都不该再有后代了,优生优育嘛。”
&esp;&esp;山子的声音依旧非常的平稳,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和生死擦肩而过,这种背负着血脉重担,这种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困在一地,被命运织成的茧房重重包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甚至连死亡都来得极为随意——那种朝不保夕、命如漂萍的感觉。只是这么随随便便地对李谦之说,“就是,想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看,我从小就常看到那些傻子被家里人放在背篓里,带去山上,我有两个弟弟还是被我亲自放到我爹的背篓里去的——”
&esp;&esp;他没有再说了,李谦之也不再追问,他无声地抽了一下自己的脸颊,用了力,疼得龇牙咧嘴,他下定决心,这条路再难走,他也不多嘴什么了。
&esp;&esp;“山里一共有几个村子,都用这条栈道出行吗?”
&esp;&esp;不过,两个人行路,始终一言不发也不行,李谦之其实也有工作中必须去了解的信息,过一会,他还是开口问了,问的还是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目前他履职唯一的渠道,“——栈道坏了的话,一般是怎么修的呢?收过路费么?”
&esp;&esp;第880章 消失的村庄
&esp;&esp;正所谓,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话在此时的敏朝,更像是一种事实的陈述,并非是只属于山匪的口号。且不提官道上大大小小的税卡,多少都有点儿留下买路财的味道,就说这些山间的木栈道,它的维修是真真切切要花钱,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的,你不付钱,想要白走那能说得过去吗?
&esp;&esp;“约定俗成的规矩,没重物,外来的货郎,是不收钱的,本地人谁走得多谁张罗着修。”
&esp;&esp;这方面的规矩,按山子说,也并没有什么共识,反正他们三个村寨附近的这条栈道,差不多是这样的规矩,外来的人不收钱——这也很自然,倘若没有牵牛牵马,只是单人走过来,还带了本村急需的货物,那村里人的确不收钱,还会管吃管喝,因为这等于是免去了他们走山路的风险。不过,这样的货郎是非常少的,货郎宁可走江面的船道也不会走山上的栈道,走船道,只有船毁人亡的风险,可走栈道的危险可就太多了,不但害怕滑落摔跌,这深山老林,谁知道有什么猛兽隐藏,就是没遇到豺狼虎豹,三峡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地方,遇到了猴群也够受的。
&esp;&esp;“没办法,要去县城就只能走这条路,往西面走,那里是夷人的地盘,就更危险了。我们平时打猎都很少去哪一块。”
&esp;&esp;若是冒险过去,运气好也罢了,运气不好,被抓了娃子,基本也是不能回来的,山子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次,他们也不敢往西走,山子所在的村寨,以及再往下山坳里,传说有人居住,但很少和他们山梁村寨通婚的汉人村落,就是此行的终点了。如果李谦之想去夷人的寨子里传教,他就不能只让山子做向导了,高低得带一两个黑夷出身的知识教信徒,否则,一个说不好就是杳无音信的结果,被抓娃子都算是好的了,就怕惹怒了夷人的祭祀,直接被酷刑处死,连死讯都传不出来。
&esp;&esp;如果说两湖道的山中,以喵人为主,汉番之间,关系还算融洽,至少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话,那巴蜀深山里的这些夷人,因为居处隐匿,王化难及,的确要凶蛮多了。他们对汉人的防心也很重,也不会去维护从前秦朝留下的古栈道,栈道这个东西,其实几十年还是要修一下的,倘若不修,逐渐朽坏坍塌,最后就只会剩下崖壁上的一点木桩参与,或者连木桩都会跌落,只留下一个个碗口大小的深洞,表示人类的活动曾经深入到这里,并且在此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
&esp;&esp;根据山子的回忆,从西面继续走,其实几百年前大概也有古道,最后是和金牛道连接在一起的,只是夷人迁居过来之后,他们对外交往的要求更少,也更能翻山,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手艺差,不知道该如何维护栈道,这些栈道最终也都荒废了。
&esp;&esp;“但痕迹是留下来了?”李谦之确认。这会儿,他们已经到达了歇脚的窝棚——说是窝棚,其实就是个地窝子,支了两根木柱子,用竹子编了篱笆,披盖到地上,上头覆盖了有年份的草席,勉强可以给旅人遮风挡雨,窝棚里还有个石头垒的灶台,至于铁锅,那肯定是没有的,这样贵重的东西,怎会出现在窝棚里,一块石板覆盖在灶台上,角落里还有一个带足的陶罐,插在灶台上方,可以用来烧水。李谦之抽了抽鼻子,“这附近种了艾草?”
&esp;&esp;“那石洞肯定都留着的,那可是石头啊,难道还能坏了——”
&esp;&esp;山子来来回回地扫荡着地面,查看着是否有虫豸隐匿,同时漫不经心地回答着,“艾草么,种了,驱虫,赶兽的草木都种了一些,艾草、青蒿——那是苦楝树,虫子多不喜欢它的味道,猴子什么的也不来,也都知道这是人住的地方,猛兽都是绕道走的,在这山里,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惹我,我也不来惹你,就是老虎,除非是带崽子的,不然都不敢轻易吃人。”
&esp;&esp;山子在窝棚内四处查看,眉头皱了起来,又掐指算了算了,“怎么去年秋末也没人来这儿落脚么……”
&esp;&esp;他是如何确定上一批村民在这里落脚的时间,李谦之不太清楚,大概是从草席的朽坏程度推断出来的,这草席已经不是太挡雨了,窝棚里有多处积水阴干的痕迹,散发着让人不快的霉味,山子索性麻利地爬上窝棚,把草席暂时掀开,让窝棚里散散味儿。他明显有了心事,“不该的……秋收后,三个村子的人怎么也会出一家去县里做买卖。别的不说,草药、皮子,这些东西藏不了太久,我就说,刚才那段路怎么就松了一大片……”
&esp;&esp;这么看来,村子的确有可能是出事了,而且还不是什么好事——好事真不敢想,生活在这山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方,能有什么好事轮得着他们?李谦之的心也提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