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也更多!”
&esp;&esp;对她的叮嘱,他也照单全收,不断地感谢瓶子,成全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她当成了自己的贵人,自己最好的知己和朋友。瓶子挂着虚弱的微笑,祝愿他平安长寿,收获了一波感激之后,她立刻调头去找了自己在情报局的上线。
&esp;&esp;“有个色目男孩,特别的精明,他对六姐忠心耿耿,很想为六姐做些事情……”
&esp;&esp;她把德札尔格和谢阿明的事情合盘托出,也指出了自己决策的依据:对于道统和支持的扩散,衙门总是支持且热心的。当然,如果衙门不愿意德札尔格回国,那现在去做他的思想工作也来得及。
&esp;&esp;“好的……知道了,看来,对这两人,尤其是谢阿明,你有很大的恩情。”
&esp;&esp;随着她那素来不动声色的上线,说出这句话,瓶子知道,从今以后,这两人的功绩(倘若有所成就的话),也会有一小部分成为她的隐藏分,她的资本。衙门是希望吏目们乐于助人,提拔后进的,自然也会有种种手段来推动他们的行动,这就是他们能给她带来的虚无缥缈的好处。还有一些好处,则已经兑现了——她已经表现出了她的热心与识人之明。
&esp;&esp;“不过……我私人也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esp;&esp;上线的表情依旧是平淡的,他瞅了瓶子一眼,“以你对德札尔格先生的了解,你认为,他有几成可能成功,几成可能会死?”
&esp;&esp;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钩子,突然间把真正的瓶子从半空中钩了下来,回到了自己的躯壳之中,让她口干舌燥,一下就出了一头的大汗。她惊疑不定地望着表情悠闲的上线,紧张地思忖着自己该采取什么对策,但又明确地知道,她的犹豫和汗水大概早让自己漏洞百出,让情报员觑见了自己绝不体面的内心。
&esp;&esp;沉默得越久,破绽就越大,她吞咽了好几下,索性破罐子破摔。
&esp;&esp;“我认为,对于一个决心坚定的成年人来说,殉道也是一种荣誉——作为他的朋友,最好的帮助,是确保他的牺牲能换来最大的价值。”
&esp;&esp;她说,一开始断断续续,后来则充满了自欺欺人、基调渐进的坚定,到最后,瓶子自己似乎都要如此坚信了:她就是这么想的,完全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利益,一切全都是为了道统的光辉——
&esp;&esp;“很合适的回答。”
&esp;&esp;情报员笑了,她深深地看了瓶子一眼,一如既往,给了个模棱两可的评价。“这种素质……或许不适合关内,很却适合你主要工作的地区,虽然,这只是我们个人之间的闲聊,但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现阶段的你,反倒更让我放心了。”
&esp;&esp;这……这种素质,到底指的是什么?
&esp;&esp;情报员是褒是贬?她的评语,是不是真如她自己所言,只是个人之间,无关紧要的闲聊?
&esp;&esp;独立工作之后,瓶子所难以适应的一点,是她和苏茉儿的分离,有很多时刻,她总感觉自己需要苏茉儿的意见,每每和情报员会面之后,这种情绪也会达到高峰。她走出会谈室时,还有点儿心不在焉,不断地回味着刚才的对话,她既没有完成目标的欣喜,也没有良心上的不安,反而似乎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和破灭,但却还不知道这种幻灭感由何而来。虽然身材丰满,但一向身手敏捷的她,少见的失魂落魄,在拐角处居然差一点和两个正在交谈的吏目撞了个满怀。
&esp;&esp;“你慢慢说,不着急,等进房间再说也可以——”
&esp;&esp;正在主导谈话的,应该是情报员,和她一起交谈的女吏目有点面熟,她们也吓了一跳,警惕地看着瓶子,不过,在留意到她身上的鞑靼纹样后,就不再介怀了——情报局这里,来汇报的番族线人很多,很多人汉语不好,也就没有听到她们说话的危险了。
&esp;&esp;她们不知道,瓶子的汉语不但非常好,而且在羊城港人头也很熟,她走了一会,就想起来自己的熟悉感来自何处了。“那是第一个农妇女吏葛爱娣啊……我还去过她做的报告讲座……她……她有什么事情,要到情报局来找人倾诉?”
&esp;&esp;“刚才听她的说话,好像是……好像是提到了她的女儿?”
&esp;&esp;第1069章 母女反目(上)
&esp;&esp;“难道满朝文武老爷, 居然没有一个人会做那算术题的不成?现在各处又在要人丁,却又跟着号召少生,我就不懂了, 衙门打算指着谁来生那!这样的疏漏,说是无心的, 谁信?!”
&esp;&esp;“就是!六姐日理万机, 总是难免出错!就让底下那一些奸佞, 觑见了口子——那些人的成分,不问可知了, 必然都是从前的地主老爷们,假意归顺,仗着六姐的恩典宽宥,给他们谋了个好位置之后, 这就又见缝插针,把从前的残渣泛起, 要给人群分等了!这个标准出来, 最受伤的就是农户,他们可还知道农户是国家的主人啊?!”
&esp;&esp;“他们不敢再公然地讲什么阶级了,去搞那些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 便要从别处开始渗透、熏陶!重新搅弄起尊卑上下来——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去做农户的了,自然凡事都要朝着农户去下手, 如此是最好形成合力的——也是好不容易,被他们抓到了一个口子!”
&esp;&esp;几乎是才走进自家的巷子口, 葛爱娣就听到了风中传来那隐约的话声,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过于敏感,一听到这些,她便立刻感到了街坊看过来的眼神中, 多了一股子似笑非笑的味道,尽管他们的问好声,还是相当的热忱,但葛爱娣却一下被看得面红耳赤起来,原本就有些烦闷的心情,更是加倍不悦了,她很费力才维持住了自己的面具,和街坊们随意地寒暄着。
&esp;&esp;“葛局长,下班了?今天轮到你买菜啊?”
&esp;&esp;“哎!下班了——也不是,家里都是大发做,前头坊口来了个卖叫花鸡的推车,尝尝鲜么!”
&esp;&esp;被她刻意抛出的话题,果然立刻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葛家后院的议论声中转开了,比起各家都有的难念经文,街坊们显然对新鲜的吃食更感兴趣,立刻打听起来,“在哪里?是窑烤的?这叫花鸡没有尝过,怎么做的!”
&esp;&esp;“是常熟那里来的一家人在经营,在坊里租了个院子,后院做了个大炉子,喏——一个个泥团子,刚出炉还热乎乎的,回去敲开,扒开荷叶就能吃了。说是滋味鲜嫩,油水十足,我也是听同事谈了,特意去尝尝鲜的,你们要去可要赶快些了,一日就那么几炉,售完即止。再过几日,等消息流传开来,形成流行,这家店估计也要大排长龙,不是轻易就能吃上的了。”
&esp;&esp;这话有理,羊城港这里,什么东西一经流行,最开始那段时间就是很难得的,一般至少都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才会逐渐成为百姓易得之物。譬如说,去年流行开来的什么圆裙、咖啡、可可亚,乃至炼乳,风声最大的时候,哪里轮得到街坊们?
&esp;&esp;就算是葛局长家里,也是一样,别看也是港务局的副局长了,可他们家也是过了一两个月,才把圆裙给上身的,而且还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