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的毛病,小辈喜欢女子,整日与家中侍女厮混,不知白日与黑夜。
&esp;&esp;李公公摇头叹气, 本就是个跳脱性子的人, 年过半百又跟个顽童似的, 以前家中有小郡王为着郡王府脸面,为其父遮掩几分。
&esp;&esp;可小郡王偶然病逝过后, 谢尚书悲丧过头,几乎要随独女逝去。
&esp;&esp;好在陛下在四川寻得与小郡王长相一致的后世者,称她为小郡王转世者, 专为谢尚书,从后世千年穿来,只为再结一段父女恩情。
&esp;&esp;谢尚书心知哪怕转世百轮,人也不是他的小郡王。
&esp;&esp;可人生在世,总要有绳索牵引,牵着他走这一遭,让他不至于在世间,迷了路。
&esp;&esp;小郡王,就是谢尚书唯一的绳索。
&esp;&esp;为了这绳索,谢尚书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esp;&esp;人生哪来万般全,不过是人人睁眸闭眸行。
&esp;&esp;李公公叹息:“又罚三月俸禄,别到时找小郡王要钱,只见儿问耶钱,哪听耶向儿讨要?”
&esp;&esp;小郡王养得贪财的本性,还不是谢尚书这跳脱性子,月月被御史台弹劾,俸禄迟迟不见影子。
&esp;&esp;年过半百,谢尚书仍是本性不改,哪怕吃御史月月弹劾也不改,究其原因,皆是小郡王与陛下在纵容。
&esp;&esp;他们二人,也与谢尚书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esp;&esp;“唉,陛下可别再纵容出个谢尚书来。”
&esp;&esp;想到已经发出的吏部任命,李公公无奈,又无法出手阻拦。
&esp;&esp;吏部任命是几日后才交到晏城手中,恰巧那日正好是明经一甲答卷展示日,为减轻苏望舒的紧张感,以及蹭两位进士的文曲星运气,他是大清早被陶严拖出府中,拖到书生拥簇最多的地方。
&esp;&esp;“没必要这么早吧?”晏城打个哈欠,从摊贩中接过刚出炉的烧饼,边犯困,边迷糊地用早膳。
&esp;&esp;陶严:“我也不想这般早,明明今日是沐休日,沐休日为何要早起,又不是出去摘夏!”
&esp;&esp;因只张贴答卷,书生伴读多,少了府上不识丁的杂役,也似不见御史,他们从小声讨论,到大声议论,又高声斥责对方,来表明自己立场。
&esp;&esp;三张答卷各有各的好,哪怕书生多,进士也有,他们也不能对这明经答卷出言贬低,对其中策论,一言一句斟酌,讨论其中可行性。
&esp;&esp;“一甲中有两人对江南等地熟悉,是得了南方主考官的偏袒,有了这等好运,才列为一甲。”
&esp;&esp;“此言差矣,小生倒不认为主考官为江南户籍,便将所有才气归结为好运。京中谁人不知主考官爱荀子,荀子又重教化,圣教一案才结束不久,这考题自然得往教化靠!非好运,是心思缜密,才华横溢,才有今日金榜题名。”
&esp;&esp;“兄台所言甚是,是贤弟愚笨了。”
&esp;&esp;……
&esp;&esp;底下议论纷纷,也有书生据此考题,就此答卷,商议其中可行性,他们目光多投向闽地与汉中学子,询问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