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和抵触,只有风月女才需要抛头露面,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和桐城老家一样,这还是万州当时的普遍认识……那么,方仲贤当然不能出门工作了,她也打从心底抵触这样忍辱含羞地出门,被人指指点点地做工的情况,方季淮被迫留在万州工作,一直是她的一大遗憾,如果有余力的话,肯定是要设法把她营救到叙州来的。
&esp;&esp;但是,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大江下游,却是认为,女子在外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打理家务的话,是能力有缺失的表现,别说在本地外出做事了,就是出外差,能够顺当走一趟外差回来,还要被人高看一眼,证明她们能干爽利,有足够的本事保护自己,甚至在陌生的地方开展工作……
&esp;&esp;“既然买地也有那样的要求,出外做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共度时艰,尽早攒钱,这才是第一要务。”
&esp;&esp;方仲贤便轻轻长出一口气,举重若轻般的下了这个决定,很奇怪的是,她在做决定之前极为挣扎,但话说出口时,却并无半点痛苦,反而心中有些隐隐的轻松和兴奋,好像自己一潭死水、四面楚歌的生活,总算有了一点新的改变,说不定此后还能挣扎出小小的生机来,把这几年逐渐走低的颓势,稍微挽回一二。
&esp;&esp;“只是……如我这般境况,能寻什么工作呢?现在的买地,还缺扫盲班的教师吗?”
&esp;&esp;当然了,下决心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问题依然接踵而至,职业的选择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方仲贤大概比较能接受的就是做教师了,可现在买地还缺教师吗?她是有些怀疑的,买地的百姓,似乎已经完成了扫盲教育,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教师了!
&esp;&esp;“这几日我也是在寻思此事……”方密之也是忧虑地皱紧了眉头,片刻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忙从行囊中取出了一本‘中学物理一’,递给方仲贤道,“姑母,买地本就奇缺理科人才,而我们方家血脉,似乎对这一道又有专长,您年轻时也曾师从传教士,学习西洋学问。
&esp;&esp;不如双管齐下,一面先自学理科,一面试着温习一下洋文,到时,不论是做通译还是做理科教师,收入应当都不算太低,我们三人合力,在买地租一间有上下水、抽水马桶的小院,或许也不是难事……”
&esp;&esp;第696章 方仲贤跌入消费陷阱
&esp;&esp;方密之这个侄子, 绝对是可造之材,天资聪颖这不必说了, 最重要的, 是他在为人处世上自有一番天赋——但凡他办什么事儿,总能有理有据、顺顺当当地顺下来,这一点即便是在英才辈出的方家, 也是少见的才能,大约是继承了他父亲。
&esp;&esp;但方密之又要比他父亲更有锐气一些。如果换作方父,虽然也会找到理由出山为买活军做事,但多数不会折腾几千里到云县来,而是满足于在叙州更为中庸的生活——在叙州, 本来方密之就是要出门做事的, 他在外的行止,说穿了方仲贤又如何能够约束?当然, 道德上的负担也更小, 进退更加从容, 是更老成的选择,但却并不符合方密之的性格。
&esp;&esp;方仲贤能够教出这样一个侄子,也并非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辈子没出过老家的深闺幽女,少女时期游历各方、见闻广阔,事态发展至此,多少也能品出一些滋味来, 但此时她还能说什么呢?她完全无法反对侄子, 因为方密之的行为和建议都是绝对正确的: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老西林的圈子,这就很难回得去了, 为新式衙门做事,几乎已经成了定局。毕竟,一路东来,花了两个多月,想要再回叙州还要小半年的光景,到那时候,谁知道凌老爷会怎么想呢?
&esp;&esp;不告而别,一去数月,就算真是去接方季淮的,但去了一趟买地,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在重视道德的老派西林党这里,方密之身上等于是多了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回去之后,凌老爷是否还会资助方密之读书?倘若凌老爷也是力有未逮,那么方密之还是要用心在叙州为新衙门做事,不可能再如同从前一般,做个没有争议的账房、文书混日子。
&esp;&esp;——其实,做账房这一点,在士林中也多少是个话柄、污点,当一个政治派别,非常重视私德的时候,往往就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这世上绝没有道德完美无瑕的人,每一个上位的新星,哪怕小心翼翼,其实也都难免承受极其挑剔的眼神,被各方非议,几乎永远无法摆脱被道德审视的焦虑。
&esp;&esp;哪怕是为了接方季淮而来买,老西林也很难回去了,那么,此时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买地——方家和买地最大的仇,除了方父的失踪之外,其实主要还在于买地的压力,直接造成江南动荡,方家倾覆。如果还在老圈子里,这就是一种共同的血海深仇,圈子里所有人都极度憎恨买地的时候,你不跟着表露憎恶,那就难免格格不入,招徕众人的排挤。
&esp;&esp;尤其是前几年,方密之年幼,方家这几姑侄,便不得不擎牢了这份共同的情感,甚至要表现得尤为激烈,以此汲取无形的政治资本。可现在,圈子已回不去,而买地的风气摆在眼前,女子出门工作已经完全是家常便饭,甚至是理直气壮的事情时,就要分清买地和阉党的不同——
&esp;&esp;和方父直接冲突,造成他落水失踪的,那是阉党,买地和阉党不过是合作关系而已,西林党也和阉党合作,甚至现在西林中还有一批新式士子,主动往特科靠拢,因此,阉党固然依旧是生死大敌,永世的仇雠,但买活军和方家顶多算是素来疏远,也有少许前怨,这里的怨恨,完全是可以暂且无事,甚至是主动化解的。至少,如果方季淮得了重病,那谁也不能让她为了这么一点小仇,拒绝来买地求医乃至辗转病死,这是死生大事,真正的亲人,谁忍心要她为了这么点虚无缥缈的名节而死?
&esp;&esp;一旦思想发生转圜,那么,方密之的建议便显得理由极为充分了,方仲贤是做过教师的,而且很擅长,她教导的不止方密之一人,还有桐城诸多亲眷名流之女,当然,那时还是较为老式的教学方式,收徒十分慎重,讲究个言传身教,不但教导知识,还要熏陶徒弟做人的道理。和买地这里随处开班,一个学生能跟随上百个老师学习知识的形式,完全不同,但毫无疑问,在所有职业中,方仲贤还是更倾向于做教师。
&esp;&esp;——通译什么的,她认为侄子是有点想当然了,按一路上听到的说法,买地的洋番不少,方仲贤对于洋番传教士是很熟悉的,这些人走南闯北,敢于航行过远洋万里来到华夏,脑子不好用是不成的,个个都是敢闯敢拼、胆大心细、敏捷灵慧之辈,学习能力一定很强,也不缺学习的热情。
&esp;&esp;而且,他们来学习买地的新式文化,肯定比华夏人去学习洋番的文化要简便得多,买式的新式文化简易明白呀!通译这一行,肯定是洋番有优势得多,方仲贤凭着少女时期的一点老底子,要去做通译,必定更为辛苦吃力。倒不如按着侄子的建议,试着去学一学理科的教材——毫无疑问,理科的天赋是相对稀缺的,这从叙州对理科人才的重视就可见一斑了。倘若她能学明白些,那么在这海纳百川、人才济济的买地,想要找到报酬相对高些,也足够题面、稳定,甚至还有机会往上走的工作,也就更容易了。
&esp;&esp;到底是科举世家,经商这个选项,是从不曾出现在方仲贤、方密之姑侄心中的,虽然他们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