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身处其间的时候, 感受不到什么变化,可日积月累下来,猛然间回头一看, 却会发现, 不知不觉,巨大的改变早已发生,大势早已不是个人所能扭转。
&esp;&esp;敏朝的衰败如此,同样的, 如黄幼元、洪亨九、卢九台这三人一般, 自幼四书五经苦读上来, 纯粹的旧式进士的消亡也是如此,它发生在不知不觉间,可如今也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进士这个圈子, 是越来越狭小了, 虽然每三年依旧开科取士, 每次也能取满三百人,但毫无疑问, 进士的根基其实已经正在慢慢地断绝。
&esp;&esp;甚至, 在眼下这个大变之时, 三人论起来的话, 也都是承认——旧式的学问,完全断根其实也就在眼前了, 新朝的取士之法, 几年内必然完全买化, 甚至可能还会在完全并轨之前。
&esp;&esp;毕竟,比起其余不同,这取士办法的更改,阻力必然是最小的,毕竟读书人改去学特科又不是什么难事,就是在座这三人,他们的特科学问难道就不好了么?能考中旧式进士的,那就没有笨人,只要有需要,花上几年时间自学,成绩就差不了!这不是,黄幼元都能开补习班了?
&esp;&esp;只是,虽然能学特科,但他们自认,根基仍然是在旧学上,进士中榜那一刻的喜悦,也是一生难以淡忘的得意事。旧学进士的断绝,对于黄、卢二人的打击,其实是很大的,不过,这毕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失落之余,似乎也多了一丝解脱:
&esp;&esp;不论如何,没有什么好守的了,这条路已经断绝,不会再有后来者,那么,除非做殉道的打算,否则另寻出路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就算随之应变,也无需怀抱什么歉疚罪恶,也不必担心在故友亲朋面前,失了颜面,担负那失节的罪过了。打探起买地那些老进士的出路,也更加理直气壮一些了——人是要吃饭的,眼看着旧学学问,很快就要被扔到故纸堆里去了,就算是开私塾都没人要学的,现在也没有人要抄书郎了,那总是要活的吧,多问问,跟着改一改,又怎么了?没见我们前面还有那么多人么!
&esp;&esp;其实,这也算是买地‘就事论事、脚踏实地’的风气,在无形间深入民心的结果,就算是再排斥买地道统者,都不免受了浸染,只是,这就不是两人能够自觉的层面了,反而是洪亨九旁观者清,暗暗道,“万事万物都在不断交流,影响注定是互相的,这话当真不假,这么些年没回来,连这两个老道学先生,都‘买’味十足了,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可见交流和改变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诚哉斯言!”
&esp;&esp;在洪亨九自己看来,他曾经也颇受节操之困,是个有些古板道学的人,倘若不是入了买地,而是被建贼捉拿,那时的他,多数是有殉节而亡之刚烈的,因此,对于黄、卢这般的同道中人,他并不嫌弃其不懂得变通,做好了水磨石穿的准备,娓娓介绍起买地老进士的门类:“第一,是那些辞官隐居在家,或者年岁大了,致仕归隐的;
&esp;&esp;第二,是在买地新侵吞的地域为官的;第三,是仰慕买地,特意前来求学投奔,或者是先派遣家人来买地,求学经商,打了基础,对买地有所了解后,再阖家前来投奔的;